文/威德佛學院‧蓮熅法師
近日重讀了聖尊蓮生活佛第一八六本文集—《寂寞的腳印》—〈隱居度眾生〉,覺得受益匪淺,對於聖尊當時的隱居閉關有了更深的認知。聖尊在文中主要說明,很多人認為隱居就是出世,閉關並不是在度眾生;但聖尊卻教導弟子,隱居也可以是入世,閉關也可以是度眾生的,主要看你隱居閉關的日子是怎麼過。
聖尊開示說,這會令不明白的人難以明白,以及令人費解。所以聖尊以詩人杜甫在「杜甫草堂」隱居時所作的二百四十餘首詩作為例子,說出了隱居的詩人,把憂國憂民的情感,躍然於紙上的內心世界,並說明隱居也可以是入世的真理。
一般人認為隱居閉關並不是在度眾生,他們認為閉關只是因為要修好自己,出關之後面對大眾才可以度更多眾生。當然,我們勸人皈依學佛、幫助眾生解脫生活上跟家庭上的煩惱、在雷藏寺幫忙一切佛事、舉行法會、在法座上說法等等,這一切都是在度眾生。但所謂「白馬是馬,馬非白馬」,有時候並非一定限於面對大眾時才是在度眾生,而隱居就一定是在避世。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特殊優點,我相信,每個人活著都有他的作用。因為每個人的因緣都不一樣,而大家也有大家要演的角色和要走的路,所以才形成了多彩多姿的娑婆世界。
就以樂曲為例,什麼是好的音樂?什麼是不好的音樂?
有人認為,好的音樂就是一位歌手能夠把樂曲很清晰圓潤地演繹出來,高音質量,咬字清晰,歌詞寫得動聽……等等。但如此便是好的音樂嗎?我認為並不完全。
作曲、作詞者都知道,一首歌詞通常有三個重要的基本形式,即「口語化」﹑「韻文化」﹑及「規律化」。「口語化」是歌詞有著順暢和淺顯易懂的口語和字句,「韻文化」是歌詞要押韻和有趣味性,「規律化」是每段詞都用很多疊句,疊句是歌詞裡很重要的手法之一,催促的反覆感,當中包括了斷句、對丈、分斷等格式,讓人聽久了都不膩。
但,好的音樂其實還需要最重要的一項要素,就是「感人肺腑的情感演繹」。歌詞的三大要素雖然重要,歌手的技術優劣可以被分析,但情感演繹則無法單純的做比較。
詩經有云:「動情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不足,故永(詠)歌之。」
我們可以發現詩經這句話分三個層次,首先是情感被牽動時的言語表達,當言語無法表達所有情感時,會加入其他加強語氣的字眼,一直到歌詠之時,才把歌詞部分經過修飾並呈現情感的演繹。如此配合優美的旋律及感人的文字,便是一首好的音樂歌曲。
所以動人的樂曲,不一定需要咬字清晰,不一定需要清晰圓潤地演繹,也不一定需要有固定的方式;只要聆聽音樂時的你感覺舒暢,可以讓你產生一種共鳴,一種感動,它便是好的音樂,好的藝術。
同樣的道理,「什麼才是好的音樂」跟「怎樣才算是在度眾生」是一樣的,只要你有方便的法門,可以讓眾生懂得如何了脫生死輪迴,達到了修行的目的,方式與方法其實並不重要。成就者每一門均是法門,所到的每一地均是佛地。隱居閉關只是換一個環境去度有緣的有情眾生而已,而有情眾生指的不僅是人,還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非人等。
而救度眾生的法身慧命卻和隱居與否無關。如聖尊隱居閉關時,表面上的人際關係已凍結,關門閉戶掩柴扉。但事實上,聖尊心中所憂的都是眾生的疾苦;聖尊心中的絮語,盡皆躍然於紙上,菩提心從未終止過。這種隱居閉關究竟是出世?還是入世?
若能以俗諦、聖諦、中道觀、第一義諦之理,不同的方法來教化眾生,令其了達諸法實相之妙理,更以禪定三昧來救度一切眾生,這才是最上乘的法供。
生活教育很重要,處處留心皆學問。從聖尊生活中學到的東西,很多是課本無法代替的。聖尊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隱居閉關如入世度眾生的教導,令眾生受益匪淺。如同聖尊文中所說:「禪定三昧度眾生,這才是真正的法供。」不閉關是在度眾生,閉關也是在度眾生;行者度眾,在於心繫眾生,無時無刻,直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