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對於果位的描述很有趣

■文/舞自在

原始佛教的果位有四個名號:

一、須陀洹,又譯為預流、入流。就是已入聖者的位置,在排隊中,成佛可期的意思。得「須陀洹果」的聖者,不會墮三惡道,最多往返天、人界輪迴投生「七次」,就可以究竟解脫。

二、斯陀含,中文意思叫做「一往來」,意思是「只會在天、人界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完全解脫,永遠出離輪迴。

三、阿那含,中文意思叫「不來」或「不還」,死後將會離開欲界,上升色界或無色界,在那邊入涅槃,不再返還欲界。我不再來(阿那含)!

四、阿羅漢,中文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於當世捨壽時,不再輪迴超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直接進入無餘涅槃。

這裡最有趣的,就是原始佛教用「輪迴次數」,來作為判斷果位的重要方法之一!

為什麼原始佛教這麼重視「輪迴次數」?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不再輪迴」,就是原始佛教的終極教義。

我們常常形容阿羅漢叫做「不受後有」,就是不再受輪迴生死了。

那麼大乘佛教就不用輪迴次數來判斷果位!

大乘佛教共分「菩薩十地」,分別為:

初地(歡喜地)布施波羅密

二地(離垢地)持戒波羅密

三地(發光地)忍辱波羅密

四地(焰慧地)精進波羅密

五地(難勝地)靜慮波羅密

六地(現前地)般若波羅密

七地(遠行地)方便波羅密

八地(不動地)願波羅密

九地(善慧地)力波羅密

十地(法雲地)智波羅密

 

很明顯,這裡已經看不到輪迴次數,改以「利他」、「喜樂」、「光明」、「禪定」、「智慧」、「願力」等描述位階。

因為對大乘菩薩來說,斷或不斷輪迴,都是可以的。在已見道的菩薩來說,涅槃跟輪迴是一樣。大乘菩薩著重在「發菩提心,救度眾生」。對於己身是否輪迴,已經不是重點。

從原始佛教關注往生輪迴次數,到大乘佛教注重利他、發菩提心,從兩者對於果位的描述可以明顯看出,非常有趣。但並非說,原始佛教就不利他,或大乘佛教就不斷輪迴,我認為只是兩者之間關注的程度不同而已!

 

2024年功德主方案 
點此入內 線上刷卡
(單位:美金)

  下載迴向報名專用表 

迴向報名表填完之後請傳送E-mail: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燃燈paypal註冊的信箱是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敬請同門善信大德注意,以免無法收款!謝謝!

 

「隨喜贊助」、廣告刊登等,請參考下方。


點選「隨喜贊助」進入PayPal 線上信用卡贊助網頁,填寫數量即是您的贊助金額!

 

   

◆其他贊助方法:劃撥、匯票、支票及國外匯款

聯絡我們:

投稿專用E-mail: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電話:886-49-2312992 分機 362

傳真:886-49-2350140
迴向報名表傳送E-mail: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贊助索閱一年24期紙本雜誌、變更郵寄地址、或 參加「功德主方案

請洽分機 367

 ◆刊登全彩廣告/賀詞/請佛住世詞,下載廣告確認單。

請洽分機 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