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話說分配與經濟發展
■文∕林立人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各位讀者,在小學的求學過程中曾經朗朗上口過,大家對此篇故事的最大印象是: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精讀詩書,才思敏捷且懂得禮儀,應對進退合宜,父母親非常喜愛他,周遭鄰里叔伯朋友都稱讚他是神童。有一天孔融的父親從市集上買了幾顆梨子,回到家後特地挑了一顆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顆梨子,父親您拿給我的大顆梨子,請您拿給哥哥吧!」孔融的父親聽了後非常驚喜,對於兒子的行為讚不絕口,此一事跡也傳遍了曲阜一帶,成為鄰里間的美談也成為世代相傳父母親教導小孩子的最佳範本之一。
換個角度來思考論述問題,每個人都會經歷孩提時候及長大成人,隨著成長思考的面向也就不一樣。
我們把場景拉到孔融長大了(以下為假設故事),他們家有一片很大的水蜜桃園,孔融與哥哥兩個人經營家中的水蜜桃園,但是哥哥的身體先天上有缺陷,較為虛弱不適合農作,所以水蜜桃園裡的大小諸事:挑水澆花、除草、除蟲、施肥、剪枝與收成買賣均由孔融一人包辦。等待收成之時,父母親想把最漂亮最大顆及肥美的水蜜桃分配給哥哥,但是孔融知道在水果市場,中人們喜愛買剛收成的漂亮大顆的水蜜桃,如果把家裡收成最漂亮最大顆及肥美的水蜜桃帶到市場去賣,鐵定能賣到好價錢。這時孔融思考到以上的層面,再想想自己付出的心力與勞力,都比哥哥多及家中經濟收入問題,還會把收成中最好的水蜜桃分配給哥哥嗎?筆者認為:「肯定不會!」就算孔融想依循禮儀把好的水蜜桃讓給哥哥,心中也會非常掙扎與痛苦。
以上故事提及生產與分配的問題,必須每個人付出自己的勞力心血來獲得一定的報酬,不能因為先天上的缺陷,以逸待勞享受他人的努力的果實。如果孔融的父母親,只是因為長兄為大,及身體先天上有缺陷,較為虛弱的問題,將收成的漂亮大顆的水蜜桃,分給孔融的哥哥,採用「劫富濟貧」的方式來減少哥哥與孔融之間的差距,可以想象的一個趨勢:哥哥不想自己可以付出何種能力,繼續好逸惡勞坐享收成,而孔融的積極性就會降低,連帶造成水蜜桃園的水果品質與收成數量。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雙輸的局面。
最好的方式是教育弱勢的人能力培養,適才適所給予專長訓練,讓他們知道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的進步與自己的收入必須仰賴自己的雙手來努力獲得,才會豐富自己的心靈與富足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