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盧七支坐的關鍵肌
■文/釋蓮按法師
禪定是目前見證佛性最佳的方法,〈真佛宗〉創辦人聖尊蓮生活佛盧勝彥開示,禪定的口訣:「身不動、口不動、意不動。」其中的身不動就是毗盧七支坐,這是修定坐姿最圓滿的一個方式,很多初習者或同修,往往因為修法要坐長時間,會感到臀部和腳會酸麻,而害怕(不喜歡)修法或不能久坐達深定!故改善坐姿舒坦是很重要的。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關鍵在於我們身體的髖關節(梨狀肌)、膝關節(肌肉群)、踝關節的筋肉未放鬆,和常常活動強化所引起的,那如何改善呢?
我們先來了解梨狀肌在哪裡,臀部有好塊肌肉所組成,它是位於我們髖關節深層的肌肉,因此要活動此處肌肉,最好是先從淺層肌肉開始活動,再漸漸的活動梨狀肌,可以先作暖身運動或瑜伽,我本人是先做大禮拜二十分鐘(大約五十拜),或原地跳到有出汗更好,練習以下功法,首先身體骨骼關節肌鍵是正常的,沒有氣滯血瘀(酸痛),如果有請先治療或復健好再作練習。
一、髖關節的保健:梨狀肌放鬆,可以在地板上(有軟墊更好)或床上平躺,雙腿彎曲一腳蹺上來跨過另一膝蓋,例如右腳跨過左膝,雙手交叉抱住右膝(如圖一),右膝再往左肩膀靠近(如圖二),記得要慢慢靠近不可太快,以免過猛而拉傷,此時在屁股外側,會感到很明顯的拉伸感,這就是在放鬆梨狀肌,作完放下之後,再換另外一腳,呼吸方面自然換氣即可,次數自定,早晚練習效果更明顯。
二、膝關節的保健:膝關節由多條肌肉所包覆,膝蓋上方有:股直肌、股薄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髂脛束、臀大、中、小肌,股二頭肌、半鍵肌、半膜肌;膝蓋下方有:比目魚肌、腓腸肌、腓骨長肌、脛骨後肌(肌肉群),以上的肌肉都會牽涉到膝蓋的活動,故要先放鬆膝蓋周圍的肌肉,所以膝蓋會痛,不一定是膝蓋(關節)有問題,有可能是膝蓋周圍的肌肉過於迫緊,而影響到膝蓋痛,或是關節腔活動空間變窄(俗稱退化)。
那麼如何讓關節腔內的活動空間變寬,我們將膝蓋上下大約各二十公分左右的肌肉,用拍打按摩的方式鬆開;另外用跪坐的方式,使關節腔內的活動空間變寬,這樣就比較不會造成骨頭軟骨相互摩損。
改善膝關節之功法:膝蓋側彎,可以在地板上(有軟墊更好)或床上平躺,雙腿彎曲一腳蹺上來跨過另一膝蓋,雙手張開平放在地板上與肩膀平齊,如此可讓胸部張開,更利於納氣;右腳跨過左膝(如圖三),右腳壓左膝慢慢接近地面(如圖四),注意全身是放鬆的,這可以牽動腰、臀、大腿、小腿的肌肉伸展,左右腳各作三次或多次,作完後平躺身體休息二分鐘再起身。
三、踝關節的保健:強化腳踝,踮腳尖(治百病),少林八段錦有此一功夫,可以改善身體很多的症狀,腳踝是由肌肉、肌鍵、神經和韌帶所組成的,為了安全起見,作此動作時請扶著柱子或牆角,也可以拍打按摩腳踝的周圍,而達到放鬆的效果。
以上身體各部位名稱,可以上網查詢會更了解;最後建議大家,身體要常常活動,最好是每天運動,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對修法是很有幫助的,練習毗盧七支坐可以先從如意坐、單盤、雙盤,循序漸進效果會好一點,祈願大家精進實修、漸入佳境、修行有成。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