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諦和學佛行者修行四個過程的探討 。
文/釋蓮到法師
四聖諦:苦、集、滅、道。
若依因果順序,四聖諦應為:集、苦、道、滅。
但「果」易明,「因」難曉,佛陀因此不得不先「明示苦相」,再示「業集成苦因」,祈願能「消滅苦因」,這需要靠「修道消滅苦因」;目的就是要使眾生了解「示苦、業集、消滅、修道」能幫助眾生從煩惱的人生中解脫出來。
今用一例子來說明,四聖諦就像治病的過程,一個人一定有病因,集合所有的病因,才會有痛苦不堪的病苦。
「集合」所有的「病因」是「集諦」;「產生」痛苦不堪的「病苦」是「苦諦」;針對所有病因,對病症「下藥」是「道諦」;藥到「病滅」恢復健康,是「滅諦」。
學佛行者的修行,包括四個過程:信、解、行、證;若依因果順序,修行的四個過程應為:
解、信、證、行。
事實上是因為「了解」佛理而產生「正信」,不會迷信;
依照「證悟」上師的心要口訣去實修,
「修行」不會偏差,而得到成就。
今說明如下,依師佛文集《我所知道的佛陀》的〈起信因緣〉:
佛陀說:「我在過去世,也有起信的因緣」。
鄰國的國王,贈送渾身雪白,如冰雕玉琢般的白象給大光明王。國王命令馴象師散闍,訓練白象。白象由大光明王試騎。白象遇到母象,突然情欲高亢,差一點跌死大光明王。大光明王賜死白象。白象流淚。被燒得皮開肉綻而死,死時嚎叫。大光明王產生了憐憫之心。
散闍說:「我只能馴象的身,不能馴象的心!」
大光明王問:「誰能馴象的心?」
散闍說:「佛。」
於是大光明王因憐憫之故,對佛起了信仰之心。
佛陀自述:「大光明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散闍是舍利弗的前世,白象是難陀的前世。」
接著佛陀問我:「你這麼多弟子,因何起信?」
我答:「看我的書起信。」
佛陀又問:「還有呢?」
我答:「因有感應起信。」
佛陀問:「什麼感應?」
我答:「修法覺受、所求如願、奇蹟、神蹟等等。」
佛陀說:「若能馴人心,是為至上!」
簡而言之,大光明王因憐憫大白象之死故,大光明王又了解佛能馴服大白象的心,對佛起了信仰之心;以上是佛陀的啟信因緣。現代人要對佛法產生啟信,首先了解現代人,最想要解決的問題是煩惱是不斷的,若有人了解佛法能從心理上,根本斷除煩惱,即佛法能馴服人之心,這人如此的啟信,是為至上。
上篇短文「佛陀的啟信因緣」,正說明了「解、信、證、行」中,解和信的因果關係。
師尊文集《千艘法船》的〈「實修者」得之〉中蓮華生大士的一句名言:「敬師、重法、實修者得之。」
阿底峽尊者來到西藏時,應邀與大譯師,仁欽.桑波見面。阿底峽尊者把法教全部說出,仁欽.桑波都懂。
阿底峽尊者說:「原來西藏已有這麼博學的人,我來西藏是多餘的」。
阿底峽問:「那請問大譯師,你如何依法教實修」?
大譯師回答:「我是依法教,一個一個的修持」。
阿底峽說:「人生苦短,一個一個的修,是來不及的」。
大譯師問:「那該如何修才是」?
阿底峽答:「精華的修法」!
阿底峽最後說:「畢竟我來西藏,還是有用的」。
這一段文字,師尊認為「心要口訣」非常重要,要摘取「精華」,去蕪存菁。
上篇短文〈「實修者」得之〉,正說明了「解、信、證、行」中,證和行的因果關係。
今用一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解、信、證、行」的因果關係。如果你是位登山者,最後的挑戰是要登上世界的頂峰|聖母峰,你只是想,但並沒有信心。你就會開始收集聖母峰登山的資料,包括有多少人攀登上聖母峰,有多少人意外死亡,什麼時間是最適合攀登的季節,登山的裝備和糧食,不同方向登山的地圖,你所考慮的問題,基本上都有了答案,因為你「了解」登山狀況,所以現在你才有「信心」去攀登聖母峰。
雖然你有信心去攀登聖母峰,但是因為是第一次攀登,你是不敢自己獨自一個攀登,你需要跟隨一群人,最好其中有位,「有經驗的嚮導」,他已經攀登聖母峰很多次,他依天氣的狀況,做登山的規劃,決定行程的距離,休息的地點,搭營的地方,他的「發號施令」,你只要依照著嚮導的發號施令「行動」,你會順利「抵達聖母峰」。
「嚮導」就如同「開悟者」,嚮導的「發號施令」,就如同開悟者的「心要口訣」,你依嚮導的發號施令「行動」,就如同你依開悟者的心要口訣「實修」,你會順利「抵達聖母峰」,就如同你會順利「修行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