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生活佛  盧勝彥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其實早就存在了很多「沙門」,剃光了頭,乞食的修士。這些「沙門」,都是認為此世間污穢,想藉著修行,出這世間,或修來世的福報。
 所以,當佛陀看見了生、老、病、死時,覺得俗世的生活無益,於是拋棄奢華的王子生涯,離家出走,自己剃了髮,進到了「苦行林」。
 佛陀參與苦行,是因為當時的修士,大半以為「以苦行為解脫之道。」
 在智度論中說:
 「諸外道等,信著苦行。若佛不六年苦行,則人不信,言是王子慣樂不能苦行,以是故,佛六年苦行。」
 當時的苦行,千奇百怪:
 自餓苦行。(不食)
 投淵苦行。(河中居)
 赴火苦行。(火焚自己)
 自墜苦行。(倒吊)
 寂默苦行。(禁口)
 雞狗苦行。(學動物)
 當時的苦行修士,有裸體的,睡在棘刺上的,或在墳塚中居住,用骨灰塗全身,不梳洗身子,日食一麻一米。
 也有更激烈的:
 自殘手。
 自殘腳。
 自殘眼。
 自殘耳。
 自殘鼻。
 自殘口。
 自殘「藍鳥」。
 總之,以「自殘」的方式,達到「自我」的清淨,想要超脫世間,成就道果。

    ●
 佛陀六年苦行之後,最後終於放棄「苦行」,他體悟到「苦行非道」。
 當時的修士,誦尼乾子經:「五熱炙身、拔髮等,種種受苦法,是名善法。又有諸師,行自餓法,投淵赴火,自墜高巖,寂默常立,持牛戒等,是名善法。」
 佛陀認為:
 「修行不是這樣的!」

    ●
 我個人覺得,佛陀早已認為「苦行並不恰當」。但,世人的心理並不如此認為。
 人類的心理始終認定:
 「修行就是要苦,苦才是修行。」
 在現代:
 燃指供佛被讚嘆。
 刺血寫經被讚嘆。
 全身戒疤被讚嘆。
 日食一餐被讚嘆。
 睡時不臥被讚嘆。
 只食醬菜被讚嘆。
 一衣一碗被讚嘆。
 總之,人類的心理學,在現代來說,和佛陀時代沒有兩樣。愈是苦行的,彷彿道行就愈高超,沒有苦行,就會被恥笑。
 佛陀主張:
 「中道。」
 不要奢華的修行。但,也不要刻意的去苦行,不偏苦,不偏樂。
 我說:
 我們中國古代,皇帝的身側,有很多沒有「藍鳥」的。這些「太監」如果修行,就一定會證果嗎?
 我未曾聞。
 我們是修心。
 不是有無「藍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