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為復內出,為從外入。若復內出,還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為復一體,為有多體。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若咸覺者,挃應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為汝。若遍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0406 彩虹雷藏寺喜金剛護摩法會開示

●開示∕【楞嚴經】●文字∕燃燈雜誌整理●圖片∕彩虹雷藏寺提供●地點∕彩虹雷藏寺

 

我們敬禮傳承祖師,敬禮了鳴和尚,敬禮薩迦證空上師,敬禮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敬禮吐登達爾吉上師,我們敬禮壇城三寶,敬禮今天護摩的主尊「吉祥喜金剛集輪甘露泉」。

師母,丹增嘉措,吐登悉地,吐登卡瑪,各位上師、教授師、法師、講師、助教、堂主以及各位同門,還有網路上的同門,大家午安!大家好!(華語)你好!大家好!(粵語)Xin chào、Cảm ơn(越南語:你好、謝謝),愛してる(日語:我愛你),사랑해(韓語:我愛你),Hola! Amigo! Te quiero mucho!(西班牙語:朋友你好!我愛你!)すごい、いちばん、気持ちいい(日語:厲害、第一、心情好),啾咪!Yappy!Bling bling!こんにちは(日語:你好)。

現在通知大家,下個禮拜天四月十三號下午三點PM是「準提佛母」的護摩法會。準提佛母祂的咒語是:「嗡。者利主利。準提。梭哈。」祂的手印就叫「總持印」,也就是說所有開始結手印的第一個手印,就是總持印。準提佛母在東密,跟在印度是備受尊崇,而且法力非常的大。我們每一次請所有的諸尊,都有準提佛母,這一尊是非常有power的。

我們今天是做「吉祥喜金剛」,大家了解喜金剛是所有五大金剛法當中,第一尊出現的金剛神。五大金剛,甚至八大明王、諸天大護法,第一個出現的就是吉祥喜金剛。我寫金剛法,第一個寫的就是吉祥喜金剛。

而且我寫成一本書|《大樂中的空性—吉祥喜金剛的講義》,是唯一我寫成書的金剛神。所有的都在喜金剛講義裡面,也是所有的金剛神第一個出現的。祂有四個守方母、有八方的空行母,都護持著吉祥喜金剛,稱為「大樂中的空性」,祂的佛母是「無我母」。

祂有十六隻手臂,象徵祂可以除一切的疾病,可以鎮一切的惡獸。因為可以講祂的十六隻手臂,其中就有很多的野獸。施一切財寶,祂有財神在祂的手上,可以布施一切的財寶。鎮八大自在,祂是自在的金剛神。掌天地日月,整個天地、太陽、月亮都屬於喜金剛掌管。

一般所有的金剛神都是「金剛薩埵」的變化,可以講是「金剛心、金剛手、金剛薩埵」祂的變化。祂的咒語「嗡。帝瓦。必主。瓦日拉。吽吽吽。發吒。梭哈。」「發吒」就是「些」字,發吒也等於是「呸」,消除一切的意思。祂可以降伏四魔、證八大自在。這四魔是煩惱魔、五蘊魔,甚至死魔、自在天魔。八大自在,像身外化身就是八大自在的一種。祂身滿大千世界、來去自在可以神行、身化無量、常居淨土。另外,地水火風的變化、得一切的法、壽無量、身猶如虛空。這一尊修成了,就等於是佛。吉祥喜金剛集輪甘露泉。

在美國年紀大的去看電影有沒有半價?有半價,我在,我是不知道,因為我在美國幾乎很少看電影。小時候常常看電影,我知道軍人跟警察是半價,軍警、老人是有,六十歲以上就有,那很好啊。

一個老人很快樂的去看電影,聽到年輕人在講話:「那些老傢伙憑什麼只付半價?」老人竟然機智回答:「因為我們看電影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在打瞌睡。」

我現在修法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在打瞌睡,眼睛閉起來,朦朦朧朧。還好,結手印的時候,也都是半睡半醒之間,這樣子結手印。結起來又慢、又舒服、又快樂。人老了,實在有點不像話,怎麼搞的,很多時間都想睡覺。這個笑話大概是不太對吧,有這樣子的嗎?

話說屈原的老婆姓什麼?提示一下,他的老婆跟他一樣的出名。她姓臣,她就是很有名的屈臣氏。屈原過世以後,屈臣氏因為屈原投江,有領一筆意外險跟加上保險撫慰金。屈臣氏用這些錢,開了連鎖店。就這樣賺了很多錢。含辛茹苦,獨力把小孩子拉拔長大,也沒有改嫁,所以稱為屈臣氏不二嫁(價)。

可能是笑話吧,對不對?聽說屈臣氏有一種藥可以治濕疹,我昨天講濕疹,是兩個V的,可以止癢的,裡面有水,日本製造的一個藥品。那一種水在屈臣氏裡面有賣。台灣的弟子如果要到美國來,拜託買一瓶給我。到屈臣氏去買那一種止癢的,我只知道兩個V,好像是日本出產的。就叫做「護那」,人家網路上都有了,日本止癢藥水,藍色的。

昨天講那個老公專賣店,這是昨天的笑話的延續。

這裡是三樓,上面寫著:「這裡的男人有穩定的工作,而且長得很帥,而且很愛小孩。」進去的女士有點心動,但仍然往四樓走。四樓又有寫:「這裡的男人,他有穩定的工作又長得帥,而且愛小孩,而且還會幫忙做家事。」哇!這簡直太棒了!但是她仍然不甘心爬上了五樓。到了五樓的時候,這一層樓只是貼著一張紙:「這裡不存在任何男人,這層樓的存在,只是為了證明女人有多麼難以取悅。謝謝光臨。」

 

我們現在進入你問我答。

Q問題一:馬來西亞蓮花楚淏。頂禮尊敬的師佛,佛安!弟子虔誠祈禱佛住世,常轉法輪,廣度有情。以下是代一位同門請示的問題,懇請師佛慈悲開示。

《事師法五十頌》第三十四頌云:「又復於師名,不應輙稱舉。設有固問者,當示之一字。」,然而在【真佛經】中,當弟子恭誦聖誥三遍,即誦讀:「西方蓮池海會。摩訶雙蓮池。十八大蓮花童子。白衣聖尊。紅冠聖冕金剛上師。主金剛真言界秘密主。大持明第一世靈仙真佛宗。盧勝彥密行尊者。」其中明確提及師尊名諱,對此情形,弟子難免生起疑惑:聖誥中為何提及師尊名諱?是否與《事師法五十頌》中「不應輙稱舉」的教誡相衝突?祈請師佛開示,弟子等可依此指引調整身語意的行持。

敬祈師佛法體安康,永駐世間,廣轉法輪。弟子叩首,敬上

回答一:這是馬來西亞蓮花楚淏幫人家問的,關於這個名諱的問題。其實在現代講起來,跟古代不一樣。

古代唐朝的時代,像很有名的「貞觀之治」,那個「李世民」他是皇帝。他說「南摩觀世音菩薩」,因為有一個「世」字。那時候老百姓,對這個世字,稱觀世音菩薩就等於是冒犯了李世民,就變成「觀音菩薩」。把世拿掉,因為那是皇帝的名字。所以李世民的時代,觀世音菩薩不能用世字,就只好變觀音菩薩。怕冒犯了皇帝,大菩薩怕冒犯了皇帝,皇帝會比菩薩大嗎?

在我們來講,菩薩最大、佛最大、四聖最大,李世民自己應該改名字,叫小民,小民皇帝,對不對?怎麼搞的,沖犯皇帝的名字,他就把它改掉,那是古代。

所以《事師法五十頌》也是古代寫的,現代人沒有這樣子,全名稱呼都無所謂。所以我常常稱祖師爺:敬禮「了鳴和尚」。我不能講說敬禮「了和尚」,了鳴和尚就是了鳴和尚。我加上敬禮兩個字,就是尊敬了鳴和尚。尊敬「薩迦證空上師」,尊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尊敬「吐登達爾吉上師」,我是這樣子稱呼的,直接全名都稱呼。吐登達爾吉就是「爾」可以不用,爾的聲音是一個連接詞,「吐登達吉」。

我有時候在這邊唸,四川〈五明佛學院〉的住持,我不要講誰,他說:「盧勝彥這樣子唸是錯誤的,依照《事師法五十頌》,不可以把全名講出來。尤其是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噶瑪巴,你不能談的,你只能講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不可以講。」他是這樣子講。四川〈五明佛學院〉的院長這樣子跟我講說:盧勝彥你不可以以提你師父的名字,要依事師法五十頌。

那是古代啊!現代你只要是敬禮,我很尊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就可以了,因為古代跟現在不一樣。以前教我法的「三山九侯先生」,「先生」是古代的尊稱,對一個偉大的人的尊稱叫先生,現在先生就很普遍了。就有同門質問我,你怎麼可以稱你的師父「先生」呢?三山九侯,你應該講先師,怎麼講先生?三山九侯先生?先生用在古代是很尊敬的,現在講先生不算什麼,某某先生,變了嘛,時代不同。

我認為時代不同,所以名諱可以不忌,只要你尊敬他,心裡尊敬他就行。我講這個意思,大家了解了嗎?像古代觀世音菩薩還要改名字。唐朝的時候,李世民當皇帝,觀世音菩薩就不可以用那個世字,就變成觀音菩薩,再加上貞觀之治,那個觀也不能用,那就音菩薩(笑),唉,這禁忌太多了。

所以這一條是適合在古代,不適合在現代。以前講先生是很尊敬這個人,就只有先生。三山九侯先生,是很尊敬的三山九侯先生。而不是像我們現在講某某先生。不是!現在的先生並不代表說非常尊敬。但是在古代,先生是非常尊敬的,以前古代的老師又叫做先生嘛。老師都叫做先生(日語),所以不一樣的,一代一代不一樣。古代跟現代是不一樣的,所以大家要了解。

「又復於師名。不應輙稱舉。設有固問者。當示之一字」,「你師父是誰?」「我師父是『了』。」就一個字,什麼是「了」?「我師父是『吐』。」「吐」什麼(笑)?不一樣啦!你說:「我的師父是尊敬的,是我尊敬的吐登達爾吉上師。」「我的師父是尊敬的了鳴和尚。」這樣子就可以了,因為我們要適合現代,不是像古代一樣的。所以有些時候…因為古代,馬鳴菩薩寫《事師法五十頌》的時候,那是古代啊!有些是還可以用,有些是不能用的,像這個稱呼啊,古代的稱呼跟現在的稱呼都不一樣了。

以前在日據時代,臺灣被日本佔五十年,警察到家裡來,我阿嬤都叫警察叫什麼?叫大人(閩南語)。大人?你叫他大人,我們不是小孩嗎(笑)?不一樣啊!大人就表示他們是比較尊貴的,那時候的稱呼叫「大人」。你到日本去,他也寫著「大人多少錢、小人多少錢」(笑),小孩他寫著「小人」多少錢,買門票小孩半價,他寫「小人」多少錢、「大人」多少錢,你看了你會好笑,但是那時候是這樣子的。以前日本當警察很威風,當警察、當官的,我阿嬤叫警察都叫「大人」,看到警察都叫大人(閩南語),日本的習慣。

所以每一個國家的習慣不一樣,時代潮流也不一樣,所以可以的。像我在稱呼傳承祖師,敬禮,加上一個「敬禮」了鳴和尚,「敬禮」薩迦證空上師,「敬禮」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敬禮」吐登達爾吉上師,我是全名都叫的,我認為我很尊敬。你叫我不要這樣子叫,叫不出來啊!我不能講說:「敬禮『了』。」不能這樣子講。所以這古代的東西跟現代是不一樣了,稱呼也可以改了。

所以像我的名字,人家叫我:「師尊、師尊。」哇…另外有一個功德會的,人家叫我:「師尊!」旁邊有一個功德會的說:「我們師父就是師尊啊!你是叫哪個師尊?」所以不得已啊,我在寫書裡面就加個「盧」字,盧師尊代表就是盧勝彥這樣子。你如果叫我師尊,旁邊一個其他功德會的說:「我師父就是師尊啊,你是叫哪一位?」「師尊」很普遍,當師父的都叫師尊啊,所以再加一個字就是「盧師尊」,做為分別用的。

這樣我回答馬來西亞蓮花楚淏,這樣知道嗎?應該是這樣子,所以直接叫「盧勝彥密行尊者」,可以!因為前面已經冠上了很多的尊稱在裡面了,「西方蓮池海會。摩訶雙蓮池。十八大蓮花童子。白衣聖尊。紅冠聖冕金剛上師。主金剛真言界秘密主。大持明第一世靈仙真佛宗。盧勝彥密行尊者」夠了,可以了。

現在,又來了!又要跟大家囉嗦。你們看…明白嗎?你們自己看明白嗎?看不太懂,對啊!大家都看不太懂。反正我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道理,阿難怎麼講都不對,釋迦牟尼佛都有辦法把你辯到一無是處,怎麼講都不對。心不在內、不在外,不跟眼睛合,不分成裡面跟外面,已經講了四樣了,現在第五樣,又來了。

 

阿難對釋迦牟尼佛講:「我嘗聞佛開示四眾。」我聽過釋迦牟尼佛對四眾開示了,四眾,我們佛教都講「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是四眾。信佛的出家人,男的出家人叫比丘,女的出家人叫比丘尼,信佛的男的在家居士叫優婆塞、女的叫優婆夷,這就是四眾,釋迦牟尼佛對四眾開示說法。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心生則生種種法。那麼「有法生故。種種心生」,因為有法,就出現種種的心。

「現在我阿難尊者想了想,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他又講出一個新的理論出來了。「我現在阿難想,那就是我心中的想念嘛!是我心中的想念,我看到什麼,我就跟什麼合起來。」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隨所合處」,就可以合起來了,心跟實在的現況你就可以合起來。「心則隨有」,心是隨著法而變成有的,心是跟著這個環境,環境改變了,它就是所以一切法,心生,就種種法生,法生就是種種的心生,阿難是這樣子講的。不是這個心在裡面、心在外面、心在中間,都不是,是因為我心產生了,就變成法。心跟法合一了,那看到什麼環境,就跟那個環境合一了,意思就是這樣子講。

現在釋迦牟尼佛又開始講了,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汝今所言」,你現在所講的,「由法生故。種種心生」,因為環境出生,所以出生種種的心,就產生出來。「隨所合處」,你的心就跟環境合在一起了。「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心怎麼跟環境合體呢?釋迦牟尼佛跟阿難講:「法生所以心生,心生所以法生,隨處都可以合在一起的。」但是釋迦牟尼佛反問他:「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你心是有「心」這個體嗎?是「心」無體嗎?還是「心」根本沒有這個體?「心」如果沒有那個體怎麼合?

釋迦牟尼佛問:「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心本身並沒有它的身體存在啊!如果能夠合的話,「則十九界因七塵合」,什麼意思?什麼叫「十九界」?我們常常講,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根,又叫做六識,又叫做六塵。3×6=18,再加上虛空就是19,十九界。所謂什麼叫「十九界」?眼、耳、鼻、舌、身、意,他是六根、六塵、六識,3×6=18,加上虛空,就十九界。「因七塵合」,什麼是「七塵」?其實應該講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因為心根本沒有體嘛,你說怎麼合?眼、耳、鼻、舌、身、意怎麼合?那也不是一個體呀!這樣子就不對。祂是講:「是義不然。」

「若有體者」,好啦!你說心有體,心啊有它的身體,如果心是有體的,你用手摸你自己的身體、摸你的頭,你手知心…我告訴你,你用手摸你自己的頭,你腳會不會有感覺?有感覺嗎?你摸你的腳,摸你的香港腳(笑),Hong Kong feet,摸你的香港腳,很癢、很癢,你頭會癢嗎?不會啊!是摸的地方會癢啊!像我現在癢,到底是哪裡在癢?它有一個部位會癢、有一個部位不會癢,我臉不會癢啊!奇怪,它就給我留一個面子啊!這個臉好好的,也不癢、也不紅腫、也不怎麼樣,臉都好好的,就是身體癢,因為它本身來講,你用手去抓,你說:「欸…我的腳在癢、大腿在癢。」我去抓我的頭、抓我的臉,就不對呀!因為它不是一個身體呀!他說用手,你看你用你的手,你摸你的頭,你腳會癢嗎?你腳知道嗎?不知道啊!

「汝所知心」,你這個了知的心。

「為復內出。為從外入」,是裡面出來的呢?心是從裡面出來呢?還是外面進來的呢?

「如果是裡面出來的,你應該可以看到你身體裡面啊;若從外面來的,你會看到你自己的臉啊!」就是到這裡,還是老套。心呢是什麼體?講不出來。其實喔,我們可以講那個水,我們看那個水,水是液體,把它熱了就變成氣體,零下幾度它又變成固體。水是變來變去的嘛!對不對?水它本身是固體,沒有錯;是氣體,也沒有錯;是液體,也沒有錯。但是你不能講水是氣體,在什麼形狀它會變化的。祂說如果心在你的身體裡面,你會看到你的五臟六腑;心如果是在外面,你可以看到自己的臉。

阿難跟釋迦牟尼佛講:「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為見非義。」阿難回答:「看見了是眼睛,心呢跟眼是不一樣的。」「為見非義」,用看見來講,應該不是這個意思。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

釋迦牟尼佛講:「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如果眼睛能夠看見,你在房間裡面,可以看到門嗎?

「則諸已死。尚有眼存」,如果你眼睛能夠看到,則諸已死…它這個意思講,一個人死了,尚有眼存,眼睛還在啊,人死了眼睛還在啊!

「應皆見物」,他可以看到東西呀!

「若見物者。云何名死」,能夠看到東西,哪裡叫做死了?

我是按照字解釋,我沒有辦法講得那麼清楚,為什麼?因為祂們兩個在辯論,弄了半天就是這樣子。「應皆見物。若見物者。云何名死」,你眼睛還能夠看的東西,那就不叫做「死」。

哇!還那麼長啊!天啊!還在講啊!阿彌陀佛喔!我說不下去了,聽的人都睡著了,剩下阿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在對講(笑),在聽法的人都睡著了。

「阿難尊者啊,你這個能夠覺了能知的心,若必有體」,如果他是有一個身體的。

「為復一體。為有多體」,是一個身體呢?還是很多個身體?

「今在汝身。為復遍體」,現在在你身上,「為復遍體」,全身都有心嗎?

「為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支時。四支應覺」,祂說你用手捏四肢都要有感覺,那就是一體,那表示心有多體啊!你到底這個心是有一個體?還是有很多的體?現在你用你的手,捏這個指頭的時候,捏這裡,應該這個腳也有感覺,這個手都有感覺,四肢應覺。

如果是沒有感覺,那麼這個心應該不在那裡。

如果是全身都有感覺,那這個心真的是一體,這樣子講是不能成立的。

「如果是多體。如果心是很多的。則成多人」,就是很多的人,就變成很多的人,心如果有很多,他的人身也應該是很多的。

    哪一個體才是真正的你呢?

「若遍體者。同前所挃」,你這樣子摸頭或者摸腳,摸頭,腳就有感覺;摸腳,頭有感覺。

所以講起來,也不是一體,也不是多體,你現在不是這樣子,所以應該知道「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恁也凊彩講講啊(閩南語)(笑)!心是有體?還是沒有體?還是只有一個體?還是很多的體?釋迦牟尼佛就問阿難這個問題。你講心呢,好啦,它到底有沒有「心」這個個體存在?還是它是一個個體?都不對。那麼心是一個嗎?還是很多個?也都不對。心如果很多個,就有很多個阿難;心只有一個,但是也不能夠固定。你摸腳,頭也沒有感覺;摸頭,腳也沒有感覺,只是摸的地方有感覺…那到底是什麼東西?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反駁他,「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就是這樣子講的。我也不能講太多,為什麼?因為時間不夠了(笑)。

所以他這個辯論,這是哲學欸!我們講一個例子好了,水,你如何形容水?你講水是固體,不對;它是液體,也不對,因為它會變成水氣。又是氣體,又是固體,又是液體。你講說水是固體,就是冰啊!水是液體,因為它可以洗啊!水是氣體,它是水蒸氣呀!都對,也都不對,問題就在那裡,那麼水是什麼?對啊!大家想一想,真的是很…釋迦牟尼佛很會辯,祂真的是辯才無礙啊!阿難怎麼講都不對。心生法生、法生心生,這個「法」就是環境,我們可以這樣子講,萬事萬物都是法,你那個感覺是不一樣的。

你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五官,眼睛、眉毛、鼻子、嘴巴、耳朵、面孔,就這樣結合起來欸!有人看了就很順眼,我越看你越順眼…哇!你真的好美。有人一樣呢,他有眼睛、眉毛、鼻子、嘴巴,還有耳朵,越看越討厭(笑)!為什麼會這樣?大家去想一想,因為你心啊,看他,一看,你就有感覺出來了。那個感覺從哪裡產生出來的?這些都是哲學的問題,真的,同樣都是五官啊!為什麼別人長的五官,他就是這樣子看起來就是非常好看;同樣的五官看起來,為什麼長得這樣子yuck?為什麼?這個道理在裡面啊!心生,你心裡感覺到,就產生了環境出來,環境也影響到你的心,心也影響到環境,兩個互相關聯。

這一段是講完了,反正阿難提出來的,釋迦牟尼佛最後講:「無有是處。」一點益處都沒有。最後才會講出答案,現在已經論了(蓮慈上師發言)…不可說?不可說我們還在這裡講什麼?那就不要講了嘛!下課!下課!(笑)那妳回去想一想,哎…我講這個真的是講得頭很痛,真的,心不在身體裡面,也不在外面,也不在中間;也不是兩個合起來,也不是兩個分開;也不是多,也不是少;也不是一個,也不是多個。那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下課!下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