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當下的功德
文/釋蓮到法師
佛有三身:法身、應身、報身。
法身,即「自性身」,佛的法身佛是毗盧遮那佛|是理法之聚集,此法身不現。
報身,即「受用身」,佛的報身佛是盧舍那佛|是智法之聚集,此報身時隱時現。
應身,即「變化身」,佛的應身佛是釋伽牟尼|是功德法之聚集,此身在六道生命中隨緣顯化。
法身能夠「竪窮三際,橫遍十方」,對佛陀的法身而言,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三際)是「一時」,空間(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總共十方)是「一點」,因此,法身視整個宇宙為「一個」生命共同體,所以佛陀能夠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眾生因為修行尚未成就,所以非常難理解佛陀「竪窮三際,橫遍十方」的宇宙觀(時間是「一時」,空間是「一點」)。筆者認為,行者即使無法修行至法身的那般境界,但至少要如同法身那般|視整個宇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才能真正實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何其幸運,可藉由「狹義相對論」得以助於將佛陀的境界形象化。
「狹義相對論」証實:對於以光速行駛離開月台之載體內的觀測者而言,其到達前方任何位置(距離),所需的時間皆為0秒,因此,前方任何位置和月台的距離是0公尺。也就是說,以光速行駛離開月台的載體,無論是行駛多久、多遠(對月台而言),對載體內的觀測者而言皆是0秒、0公尺。
進一步討論,這個以光速行駛的載體以十個不同的方向離開月台,對載體內的觀測者而言,無論是行駛多久、多遠(對月台而言),對於載體內的觀測者而言皆是0秒、0公尺。
總結:觀測者在十個方向觀測到的時間(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是「一時」,觀測到的空間(十方: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是「一點」。所以,對佛陀(法身成就者)而言,整個宇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正因為是「因緣果報」的運作,才造成了「現在所發生的事件」。
筆者認為,同一事件不可能會持續不停地發生,所以,個體在事件中成呈現的只是「暫時的脈絡屬性」,而不是「自性」,因為自性本空。筆者認為,只有做善事的善人,並没有「善人永遠只做善事」,所以,當事件發生時,我們若將個體貼上「善或惡」的標籤,認為個體有「善或惡」的自性,這完全是錯誤的認知,這就是一種無明。
「現象」的發生如同「事件」的發生,同一現象不可能會持續不停地發生,我們可將「現象」視為「事件」來處理,現象只所呈現的是「暫時的脈絡屬性」,而不是永恆不變的「自性」,正所謂事過境遷,現象、事件都會受時間的影響而有變化,所以,現象不擁有自性。
「句子」是由單字組成,每一個單字也會有不同的意義,但合起來(整句)就只代表一種特別的意義。例如「這個小孩長得眉目清秀」和「這件事情有眉目了」,這兩句話雖然都使用了「眉目」一詞,但不同句字,卻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同樣,事件就如同句子,是表達思維的基本單元。在物理世界,我們無法直接斷定盒子內的粒子是否是電子,除非讓粒子通過磁場觀察它彎曲的角度。這也是藉由粒子在磁場彎曲的「事件」,來定義這粒子是否是電子。
修行者因為能「不念過去的因」,所以才「無煩惱」;行者因為能「不住未來的果」,所以才「無憂慮」。
修行者必須能夠淡定自在,才能處理現在發生的任何事件。現在,修行者可以選擇「利益共同體」或「生命共同體」,來實踐「把握當下」。
在「利益共同體」的結構組成裡,你、我、他是個別獨立的個體,是以利益為導向的利益共同體。對個體而言,利益分配多為善,利益分配少為惡,利益分配均為對,利益分配不均為錯。
在利益共同體中,每一個體的立場、角度不同,因此對於善、惡、對、錯的標準不同,所以爭端不斷,這是煩惱的根源。
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都是以利益為導向的「利益共同體」。所謂的「成功人士」,通常是指這人有財,或有權,或有名,這些人成功的人是被人羨慕,甚至被人敬仰。
而事實上,追求利益是永遠不會滿足的,爭奪永遠不斷,即使是原本的利益共同體毀滅了,新的利益共同體會再度產生,歷史就是如此不斷地重演。
在「生命共同體」的結構組成裡,你、我、他如同心、肝、肺相依的器官,功能性不同,但,重要性相同,必須相互依靠、關懷、支援,才能得以生存;對於功能失調的器官,唯有關懷協調,使其恢復正常,整體生命才能得到揚昇。
在生命共同體的社會中,有財、有權、有名的人,不會被羨慕,也不會被敬仰,眾人只會在意個體的功能是否正常?是否能夠主動關懷其他個體?是否能與全體一同群策群力?這種以相互依靠、關懷、支援為導向的「生命共同體」社會,一定會愈來愈和諧,愈來愈健康,愈來愈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