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獻曝也談妙明真心—分享「悟後起修」心要
文/釋蓮村法師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楞嚴經】,是釋迦牟尼佛精闢傳授如何「開悟明心」?如何「悟後起修」?及最後由二十五已修行證果的菩薩,一一闡述他們各自如何證悟的種種歷程與境界。
師尊蓮生活佛近期也開始講解【楞嚴經】—第一階段就是佛陀藉與阿難尊者的對話來辨證妄心與「妙明真心」——凡阿難問佛—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識對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當下五蘊身心所生種種名相境界, 佛陀一概否定為虛妄假心;要「離一切名相、即一切法」,「離一切名相、無為之法」才是「妙明真心」的本然示現。【金剛經】有名的四句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諸相非相,就是離一切名相,「即見如來」?「如來」如何見?「妙明真心」何處尋?
師尊曾開示過——宇宙真空本具萬有磁場能量,這法界體性可用大海之水來比喻,波浪的波濤起伏,就是眾生世界的妄想境界,(六塵如境界風,貪瞋癡、慢、疑、妄想執著攪動波浪名相境界)眾生即在這波浪境界中生死浮沉,六道輪迴,生死如走馬燈、無始無終。
當行者依佛陀教導,修戒、定、慧,修四念住、四神足,五根五力、六度萬行,七精進覺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修到業障清淨,定慧功深,雖仍然身處六塵境界之中,但能智慧覺照—六塵緣影,五蘊皆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每一當下心如明鏡,如實反映歷歷分明,而且如明鏡般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清淨、平等不動,這心如止水,波平如鏡的當下,即是「妙明真心」的示現。這大海之水,波浪浮沉,波平如鏡(妙觀覺照),三者不一不異、三際一如。修行即是在此清淨、平等、不動真心下功夫,立斷妄心、萬緣放下真心現。
如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師尊蓮生活佛常提起「制心一處、一切成辦」,這一心正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心中心要,真正的「一心」要做到心如明鏡覺照每一當下,如實受用歷歷分明,也要如明鏡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平等、不動,鏡過無痕、看到只是看到、聽到只是聽到,領悟只是領悟,無妄想執著(無干涉),心無罣礙,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師尊傳授〈真佛密法〉,要點除了要恭敬虔誠、專一清淨、守戒修善發菩提心之外,一開始的「觀空」;正行的「九節佛風、中脈觀修」;止觀雙運、入我我入,都很重要。觀想只是方便,由專一導入空性才是究竟。這「空性」絕對不是無何有、無邊際萬古長空的頑空,而是「無心之心」無念中法爾本然清淨正念,這無心之心、非空非有、色空不二,才是真正「一心」的境界。
【楞嚴經】後段第二十四位闡述證悟歷程的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入三摩地、斯為第一。第二十五位是觀世音菩薩耳報圓通章(觀音法門)—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都攝六根是放鬆放空,淨念相續是一心,空有並融不二;空覺極圓是空中有妙覺;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現前是妙覺;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這也是空中妙覺,上合諸佛本妙覺心。這就是無相念佛與清淨一心禪修、一心不亂,一切佛法修行的不二法門,心中心要;由專一方便觀修、唸佛、持咒入手,遂漸身空、心空、法空、性空,空中妙有:止觀雙運、空有不二,這即是「一心」的中觀正念。
謹以此「悟後起修」與諸同修大德互勉,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