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根本是出世間法,這是很重要的,但怎樣才能修出世間的法門呢?首先要福份具足。
文/蓮花丹薇
公元二○二五年三月廿二、廿三號預祝清明節〈觀照雷寺〉舉辦「觀世音菩薩及帝釋天主祈福、息災、增益、超度護摩大法會」,並邀請加拿大釋蓮鳴上師主壇、釋蓮舜法師、丹薇講師、蘚芙助教及來自各州的同門護壇,祈請聖尊及法會護摩主尊放光加持法會圓滿吉祥,眾人所求如願。
此次法會的場地是在寺廟外面空地,護摩法會結束,眾同門先回到廟的大殿等候迎師隊迎接上師進入殿堂開示,在等後中大眾都持著『上師心咒』,咒音圍繞整個大殿,首先釋蓮鳴上師帶領眾同門先禮敬根本傳承上師,今天的護摩主尊帝釋天及壇城諸佛菩蕯。
釋蓮鳴上師說:今天道場所提供的話題是「觀自在」,這個「觀自在」是很重要,什麼叫做「觀自在?」於本身來說,觀自在很多人有這個講法,他們是講「觀世音菩薩」其實這個講法也是對的,「觀自在菩蕯」也是對的。這個名稱是出於【心經】裡、其實【心經】當時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經文、它是從【大般若經】六百卷中裡面一卷中的其中一品出來的,所以「觀自在」是觀察我們體內本性的自在,「觀自在」本身是一個空性的法門。昨天我們講「有」、今天就來講「空」、所以有很多同門來廟的時候並不是希望學什麼是空性。
他們是有所求而來的、例如求財、求兒子、問事或看風水等等,所以這個主題跟很多同門在本質上來講是用不上的、所以今天的開示、聽聽就好了,不要太過認真,好不好(大家共笑)、空性這個東西、因緣到了想要在佛法上有進一步的深入一定會碰到、假如因緣沒有到、你也不想在空性上面深入一層的了解佛法的核心,現在跟你們說還是沒有用到的。
但是講師會給我這個題目代表了二個事情,第一個事情,就是講師本身在修行上面已經到了一個世間法已是不能滿足他的地步、希望能夠進一步的深入到佛法的核心裡面、他也希望同門能夠了解到佛法並不是只有取財,而是更深一層心靈上的安靜、真正快樂是靈性上的提昇、心靈上的平靜、也就是我們說涅槃寂靜。
好像講【心經】、大家唸【高王經】、每唸一次求一個願望是有求的、並不是在修【高王經】、而是在求願、這是有分別的知道嗎?很大的分別、你是在入世法或是在出世法、所以真正的快樂,是靈性上的提昇、並不是永遠的佔有、永遠的佔有並不能給大家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心靈上的平靜,那就是涅槃寂靜、以涅槃為樂這是很重要,這是要從佛法裡面去找。
【心經】是從【大般若經】分開出來的、其實是在【大般若經】裡面,六百卷中其中的一品、它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經文、它是很大的經典裡面的一卷,是講觀自在菩薩的對話,也有另一說法「觀自在」其實是觀察我們體內的佛性自在,觀自在除了觀世音菩薩這個名稱以外,它也稱觀自在菩薩,就是觀察我們體內的自在。
【心經】本不是一個單獨的經文,後來唐三藏法師把它帶到東土的時候,將它翻譯來廣傳,它是有二個版本的、一個版本是鳩摩羅什譯他有咒語,有些顯教人說咒語是假、其實不是,那咒語本身在【大般若經】就有它是真的。
另一版本是唐三藏法師所立的,就是我們現在按位所唸的版本,【心經】它的重點是在講空性,空性的事是這樣的,昨天講的是有,觀自在講的是空,但他並不是完全的空,他的重點是你本身有一個佛性,你觀察它,它也是自在,不觀察它,它也是自在的,你上天堂它也是自在,你下地獄它也是自在。
所以當你們觀察到心這個時候,哪個就是菩薩,你觀察到你的本性,就是觀自在菩薩,所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觀察到你的本性很深時就是進入到彼岸。般若波羅是印度話講是到彼岸,它不是在講這個地方,那個地方,彼岸不是這樣,也並不是說你到佛國就是彼岸,在人間就是此岸,並不是這個意思,真正的說當你領悟到自己的本性,就是彼岸。
假如你沒有領悟到你的佛性,不了解到空性就是此岸,例如以前有人跟我說他明白到了什麼是空性了,了解到什麼是佛性。我說那真是太好了,我告訴你當有人跟你這樣說的時候,你要讚揚他,不要挑戰他,有很多人誤解了明白佛性就是開悟,就是了生死。
因為「明心就見佛性、開悟就成佛了」這四個東西是連續在一起的、其實這是不對的。
以為就是了生死,因爲明心就見佛性,開悟就成佛,例如:你從講師口裡聽到什麼是一張白色的紙、然後講師跟你說白色好像白雲一樣、好像廁紙一樣、全是白色呀!那是你聽的,你沒有看過白雲也沒看過厠紙、沒有看過那些東西,只是從她口中聽回來的,當有人問你的時候,你就跟別人說,講師跟你說過的話,佛性就是白雲、就是像厠紙一樣白色的,其實你沒有見過,你是抄襲她所說的話,來講出同樣的話,那個人誤會你是看過獅子的人。
問題是當你真正生死面前來臨的時候、你所謂那個白色救不了你,這個才是重點,你生前所聽到她所講的白色、畢竟是她的並不是你的、分別在這裡。
就是說在你生死的時候,你的功德受用沒有辦法顯示出來,所以這個你所懂的佛法、你所懂的空性是借回來的,並不是你的,所以了解佛性跟體會佛性是兩回事,所以達摩祖師跟梁武帝說沒有功德,因為他的佛學是借回來的不是自己的。
梁武帝認為達摩祖師是禪宗的初祖,所以梁武帝希望能夠得到祂的印證。證明梁武帝所做的一切是正確的,將來必定成佛。
但達摩祖師跟他說:你吃素、供養出家眾,印經書,唸很多經、你依然沒有功德,你所做的事情是世間法的果報、你有的是福報、你修行佛法你有福德、但是不要把福報跟功德混亂,真正的功德是你自己本身原來的佛性顯示出來那個才是功德,你那個是生滅的福報。
當時梁武帝聽了正如晴天霹靂不能接受,他就說因緣不合,兩人投契不合,達摩祖師離開梁武帝去隱居,所以我們要知道,人的生死是觀自在的功德。
所以功德不能借回來、借回來的佛法不能在你生死關頭到不能幫助到你,你所做的依然是世間求財的佛法,不能解脫生死,這是佛法事實告訴你,我們不能在入世法打混,忘了佛法的根本是出世間法,這是很重要的,但怎樣才能修出世間的法門呢?
首先要福分具足,假如每天都去上班,回到家已經很疲勞、四肢無力怎麼様去修?昨天所講的就是要資糧具足(財、侶、法、地),這四樣你擁有,這就叫做有福報,有福報了才能修出世法門,若是福報不具足很難修出世法門,佛經有講要做到六波羅蜜「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也不能成佛,為什麼「在達摩論有說」。
達摩祖師說:你布施得到福報那是生滅法、怎麼成佛?跟功德沒有關係。
你持戒可以回到天界去、禪定若是單獨禪定也不能成佛,是不能出三界、達摩祖師有說:三界就是二十八天、三界裡面分開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個天、每一個天有很多層、加起來有二十八層天、欲界有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
今天的主尊帝釋天是在欲界第二個天須彌山頂、即忉利天、共有三十三個宮殿、中央就是帝釋天的官殿、所以稱三十三天。
如果只是修禪定,也不能出三界、只能在三界中輪廻中、禪定是不能了脱生死原因在這裡,無色界天有4個空定:
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 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所以色界天四禪再加無色界天四個定、就叫四禪八定,什麼是非想非非想處天?
好像是在想,今天的題目是有點悶、大家聽聽就是了,假如單靠禪定或單靠做善事,持戒也不能了生死,要見到本性才可以,所以世上一切都是過眼雲煙,所以生死是大,無常迅速,
這次的開示「功德」及「觀自在」,功德要講,很多人以為做善事就是很多功德、那不是的、反過來說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六祖慧能有那慧根、所以要有「福德」,要具足「福慧」,也是「福」字先排,沒有福分不可能有智慧呀!
所以做佛事不要怕辛苦、做佛事辛苦一定有考驗、沒考驗是通不過的。若能超越就功德圓滿。
最後釋蓮鳴上師總結功德和觀自在給大家知道,一定要福慧具足,仍然是福在首位,若是沒有福,哪來有機會做功德。
嗡嘛呢唄咪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