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花漢濤
所謂的緣聚是「有」,緣散是「空」,泛指事件的發生是「有」,事件的結束是「空」,這種「有」和「空」是事件在不同時間的狀態,這是大家所能理解的。因為事件的「有」和「空」,原因在於「不同時間」。
筆者在此想討論的是,事件同時擁有「空」、「有」矛盾的二重性,而這就是事件的「真如本性」。這種性質很令人難以理解,因為我們的認知,此時只能是「有」或是「沒有」(空),此時不能是「有」又是「沒有」(空)。
事件同時擁有這種矛盾的二重性,是無法被我們所接受的!如同在近代物理,發現量子同時擁有「粒子」和「波」,此種矛盾的二重性,至今仍無法被物理學家所理解,因為在古典物理,「粒子」和「波」擁有完全不同的運動狀態。經深入研究發現,若將量子的微觀視為粒子,量子的宏觀視為物質波,並利用光來測量粒子位置準確度的機率,可導出「測不準原理」,如此可消除量子同時擁有「粒子」和「波」矛盾的二重性。
宇宙的十法界,是由四聖界和六凡界所組成,而六凡界又構成了輪迴的大法界,任何單一法界和大法界是同時共存,不可分離的。任何事件發生,在單一法界而言,有善惡之分,在大法界則無善惡之分。
靈魂依自己累世的惡業和善業的大小、多少,轉世到六道輪迴中某單一法界,永無休止。例如一個人死亡,若自己累世惡業小(少)、善業大(多),則靈魂由人界轉生到天界;對人界而言,死亡是惡(有),對天界而言,誕生是善(有),對輪迴的大法界而言,只是靈魂從人界轉生到天界的過程,沒有善惡可言(空)。
再舉一例說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就這事件,黃雀對蟬而言是善(有),黃雀對螳螂而言是惡(有),黃雀啄食螳螂對整個食物鏈而言,是沒善(有)、沒惡(空),只是生態循環的一個過程。「整體」是大法界,「個體」是單一法界,單一法界組成大法界,大法界沒有單一法界則不存在。
從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事件在本質上,是可以同時擁有「空」、「有」的二重性。所以「有」的究竟(同時)是「空」,「空」的究竟(同時)是「有」;若只說「有」則偏,只說「空」則頑,但若能同時說「有」又說「空」,即理解事件可同時擁有「空」、「有」矛盾的二重性,則道出了事件的「真如本性」,此本性亦稱為「無」,因無以名之。
任何事件的發生皆有其因緣,是「因果必然」。「果」的大小指的是「因」對個體影響的多少,此決定在個體的心念。若個體的心念只繫在單一法界,個體一定會受善惡(有)的影響,若能繫於大法界,沒有善惡(空),個體則完全不受影響。
在佛教所謂的修行,是需自淨其意,心念一直保持在大法界沒善沒惡(空)的狀態,同時行為在單一法界,需「諸惡莫作(有),眾善奉行(有)」,隨緣自在,是諸佛教。如此的修行,才可能從輪迴的大法界解脫,進入四聖界。修行這一點,有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許多的事,不得不做,心念若不能超越這些事件,人就會隨著環境而沉淪。
最後,寫下一偈:
取有竟是空,
說空卻又有;
以空心行有,
隨緣且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