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虹光
閱《燃燈》第二○三期〈開悟檔案〉一文,試解師尊所提的禪門公案。
僧人問:「如何是第一句?」
金輪和尚答:「鈍!」
這「第一句」用義何在?觀此世間何嘗有過「第一句」!又,有「第一句」則必有「最後一句」(隱藏義)。
事實上,「第一句」是第一「音」,此「音」必破「無明」,能演一切十方無上善法;因為「大音希聲」,所以不能「聞」,有如是「聞」,則有如是「受」,有如是「受」,則起一切心識活動,若起一切心識活動,則與「鈍」有違。
原來,「鈍」是不走利「鋒」,因為「大智若愚」,所以,似「鈍」卻非「鈍」,故名「鈍」也。因之,如何是「最後一句」?答:「默!」(多說無益,蓋文字、語言實無法圈中第一義,「第一句」旨在破除無明,反璞才能歸真;而「最末句」欲走還留,徒增漫天惆悵。此惆悵乃生,覺一切有情之菩提,啟動了法輪的運行。)
僧人問:「如何是一隻箭?」
金輪和尚答:「過!」
「一隻箭」用意何在?「箭」乃射「靶」為用,「箭」必為人所射,其作用必以「穿心透體」(中靶)而為之,倘若沒有「穿心透體」,「箭」本身並無意義,必定「射」而後「中」,「中」而後「過」。
換言之,「過」乃跳脫了「射」之舉,與「中」之破,所以,「過」乃彰顯體悟了「開悟」的理趣(非線性邏輯,即1+1≠2;1+1=2是凡夫貪著其事),與踐行了「開悟」的甚深法義(「一切」不在「一切」之上,所以「一切」方能在「一切」之上,以此體現「平等」與「無住」)。
無「過」則無「中」,無「中」則無「射」,是以,「過」不只是「倒果為因」(2不一定是1+1的結果),更要我等「中觀正見」(2可以是任何數字加減乘除的結果,也可以是自然數,不被任何形式的「計算」而超然存有)修證大圓滿。
僧人問:「臨機一箭,誰是擋者?」
金輪和尚答:「倒!」
「臨機一箭」用意何在?「臨機」乃冷不提防,不預設立場,亦無運用心機。既無心識作用,則旨必不在於「射」,既然無心之「射」,則不必然有「擋者」(對象),既無「擋者」,則「倒」乃「多餘」(看似「中」箭實則非「中」,是名「中」也)。
物我兩忘,擋者不擋才是「擋」;擋者若擋必非真「擋」也(去無意,來亦無情)。顯見,之所以「倒」並非中靶應聲而「倒」,乃以箭射影,影未「倒」而人自「倒」也(射由他,倒也由他,任憑)。
以上,淺見;同參,玄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