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接(朱鍾勛 醫師)
我們的腦佔體重二%,但是供應腦的血液佔全身血液二○%,由此可知腦的重要及血液供應對腦的重要性。
腦部的血流會因為下列三個原因而減少:
一、血壓太低。
二、腦血管內血栓形成。
三、心臟或大血管的栓子形成流至腦血管。
當腦部血流下降至一個程度,會造成腦神經功能的喪失,暫時性腦缺血是腦部血流暫時被阻斷,使得腦部某部分無法取得需要的血液和氧氣。暫時性腦缺血的時間很短,通常持續大約一到五分鐘,通常又稱為小中風。
有位年紀五十歲的婦人,因為吃飯時突然右手麻木無力,筷子拿都拿不住,雖然幾分鐘後就恢復正常,但反覆發生好幾回,有次還說不出話來,因此住進醫院接受詳細檢查,在住院期間,婦人再度出現瞬間變得辭不達意、話語斷斷續續、手臂抬不高、握拳力變差等症狀,可以斷定就是典型的「暫時性腦缺血」發作。
在臨床上,短暫性的腦缺血發作可分為「頸內動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以及「椎基底動脈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前者臨床表現為單側肢體無力或感覺異常、失語或單側視力障礙;後者臨床表現則為眩暈、複視、噁心、嘔吐、吞嚥困難或步態不穩。
短暫性的腦缺血發作多見於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臨床上以「發生急速」、「持續時間短」為其特徵。此外,在其自然病史中,有些反覆發作數十次也不會衍生中風,有的則僅發作一或二次後,便隨後發生典型的中風病症。
暫時性腦缺血,是指頸內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短暫性供血給腦不足而出現症狀。發病主要表現為:
頸動脈系統—對側偏癱與感覺障礙,失語、視力障礙、偏盲等。
椎基底動脈系統—突然眩暈、頭痛、視力障礙、視野改變伴耳鳴、咳嗽、顏面麻木、行走不穩、四肢無力。
發病表現歷時幾分鐘或幾小時,一般二十四小時內完全恢復,但會反覆發作。曾經發生過一次以上暫時性腦缺血的人當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後來出現中風的現象。
為了妥善治療暫時性腦缺血,確認暫時性腦缺血的成因變得很重要,因此應積極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暫時性腦缺血發作與中風的機轉相似,差別在於暫時性腦缺血可以恢復,中風則意味缺血的腦組織已經壞死,血液凝塊沒有被移除或者腦子長期處於缺氧或缺乏養分的情形,這時所發生的病症便不再稱為暫時性腦缺血,而稱為中風。
若有以下這些症狀或徵象時,要特別注意:
高血壓性腦症:因血壓不穩定,引起的血流惡化現象,突發性頭部充血、頭痛、頭暈、眼前一片黑、肩膀僵硬、冒冷汗、心跳加速,若頭痛非常厲害,有可能是蜘蛛網膜出血。
視力障礙:視力不對稱,出現雙重影像、視野不夠寬廣。
心智失調:暫時記憶消失、不知身處何處、忘東忘西、沒有精神、活動性下降、情緒失控、計算能力下降。
語言異常:突發性說不出話、口齒不清、無法理解速度太快的說話。
知覺運動障礙:突然手腳麻痺、時好時壞、會抖,好像有戴手套、穿襪子、臉部蒙布的感覺,手腳控制不穩,害怕跌倒。
平衡系統:突發性耳鳴、暈眩(眼前景象在旋轉)、面部朝下。
若有以下現象,就已經是中風了:意識改變、心悸、冷汗、無力、步行困難、語言困難、喝水與進食困難、雙眼的瞳孔不等大、舌頭偏移等,就要立即就醫。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一種腦血管硬化疾病,某些細小腦動脈管腔狹窄或血管痙攣,而導致所供應的腦部發生「腦缺血」現象。其餘原因尚包括有:血壓降低、心臟血液輸出量減少、血液粘稠、血流速緩慢或血液成分改變。少數個案則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斑脫落,形成微血栓,在血液中成為微栓子,隨著循環流到小動脈末端而阻塞。
事實上,在臨床上一旦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症,則顯示腦動脈硬化程度已達到危險邊緣。根據流行病學的探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到形成典型的中風,平均時間在一年半左右,其中尤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後一個月內,或症狀持續時間較長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個案,其發生中風的機率最大。
由於長時間的腦缺血比短時間的腦缺血必然較易導致腦組織的損傷,因此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將來衍生中風的先兆警訊。在臨床上,絕大多數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個案都可完全恢復正常,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若能及時採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對中風的預防是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此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罹患者本身存有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甚至尿酸血症,都應給與長期的治療及控制,才不會使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復發,甚至導致中風的悲劇。預防之道不外乎視情況按時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之類的藥物,千萬不要低估其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