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蓮接(朱鍾勛 醫師)
癌,最簡單的定義是「無法抑制的組織增生」;由於組織增生需要氧氣與營養,因此,切斷氧氣與營養的供應就可能抑制癌的擴張,甚至把癌細胞逼上絕路。根據這條理路,科學家找到了血管增生抑制劑用以抗癌。
每個人體大約有六萬英哩長的血管,拉長後可以繞地球兩周,成年人平常沒有新的血管產生,除非是在組織受傷的復原過程中、或是子宮黏膜在準備受孕或懷孕時,才有新的血管產生。當血管增生失去控制時,疾病就會發生。如果增生不足,會導致傷口無法復原、心臟病或中風後無法造新的血管等症狀;相反地,如果血管增生過度,會造成惡性腫瘤、視網膜血管病變、子宮內膜異位增生等疾病。
當早期的癌細胞群落沒有能力召喚新的血管增生,以供應癌細胞增額的營養和氧氣時,它最大只能長到0.5立方毫米,就無法繼續成長,只能在原地呈休眠狀態;這樣的癌細胞群落,被稱為原位癌。
幾乎所有的成年人身上都有原位癌,但是沒有病症,存在許多器官裡。例如,解剖因為交通事故身亡者時發現:40~50歲的女性中,40%有乳房原位癌;50~60 歲的男性中,50%有攝護腺原位癌;而幾乎全部的老人在70歲之前,都已經在甲狀腺裡存在著原位癌。
這些癌細胞群落得不到血管增生提供氧氣和營養,不會增長也不會帶來疾病,所以我們並不感覺到有原位癌存在我們的身體裡。
已故Judah Folkman教授是第一個提出利用阻斷血管增生來預防(或治療)癌症的拓荒者。他在2004年Nature期刊發表的一篇短文說:「這些原位癌是沒病症的癌。」他呼籲科學界利用 「沒有血管增生,就沒有癌的病症」這個概念,發展抗血管增生的治癌法,就可以「與癌共存」。
原位癌有了促進血管增生的能力之後,就會不斷引誘附近的血管向癌細胞群落增生新血管,最終導致原位癌快速增長且具有侵略性,它能順著血管、淋巴系統移轉到其他器官,到處破壞,變成十足的「惡魔」。用顯微鏡觀察,可以發現腫瘤裡面的血管比較脆弱、不規則,且容易在使用抗血管增生的藥之後被破壞,而使腫瘤的供血系統受損。
目前已經有許多抗血管增生的藥上市,可以增加腎癌、大腸癌、某些胃癌和白血病患者的存活期,達2倍左右。抗血管增生藥的最大好處是,它們比一般化療藥毒性低很多,因為他們並不直接殺死細胞和其他正在分裂的正常細胞。
但是,抗血管增生藥也有一個缺點,就是當腫瘤太大時效果就不顯著了!只能藉著抗血管增生的藥來預防原位癌變成具有危險的侵略性,或是預防已經被初步治療成功的癌症復發,抗血管增生的藥並不是要治療大體積的腫瘤。
抗血管增生治療法的原意既然是預防而不是治療,那麼,如果我們所吃的食物中的成分,能夠具有足夠的抗血管增生的功能,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吃這些食物來達到防阻原位癌惡化或防阻癌症復發等目的。
在實驗室裡,目前已經發現具有顯著抗血管增生能力的許多食材,如:莓果、朝鮮薊、大豆、大蒜、紅葡萄、柑橘類等,其抗血管增生的能力非常強,很適合我們常常食用。茶的活性較低一些,但是很容易喝到大量的茶,所以也是不錯的選擇。
利用食物來減少某些癌症的發生或死亡,已經有不少臨床報告,〈哈佛大學〉曾經報導:每個星期吃2~3份煮過的蕃茄,可以減少40~50%的攝護腺癌罹患率。另有一個實驗發現:亞裔美國婦女,若有維持舊傳統,每週至少吃一次大豆製品,能減少一生中罹患乳癌的機率達60%。
脂肪細胞增生也需要新的血管,當他們把含有抗血管增生物質的飼料,餵食具有肥胖基因的小鼠時,可以讓小鼠減肥到接近正常體重,但不會變成過瘦;當換成餵食不含抗血管增生物質的飼料時,小鼠會重新恢復肥胖。所以,這些有活性的食材可能也可以用來控制體重。有趣的是,這些食材除了海參和深海魚(Omega 3能抗血管增生)以外,都是植物性的!或許,這說明了為何以植物為主食(尤其是多吃蔬果),可以同時抗癌和控制體重的原因之一。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出:「癌症的產生是由於身體內一些不正常的細胞,失控地繁殖過多而形成腫瘤,並漸漸入侵附近的組織、淋巴和血管,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腫瘤還會不斷增生血管網來獲取養分,以維持生長和擴散。」
科學家針對腫瘤血管增生的這項特點,想到可利用抗血管增生的途徑來箝制癌細胞。由於腫瘤血管的生成,需依賴血管內皮生長素(VEGF)才能運作,因此只要能抑制這種生長素,就能阻止血管的生成,斷絕輸送給腫瘤所需的養分,癌細胞就自然不能再生長和擴散了。
傳統的抗癌化療是一個全身性治療,在消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傷害身體其他部位的正常組織。相比之下,抗血管增生標靶藥只會針對攻擊癌細胞的血管形成,不會損害到其他正常細胞,因此有較少的副作用。此外,抗血管增生標靶藥在抑制不正常、紊亂的癌細胞血管網絡後,還能促進正常血管生長,帶動化療藥物進入癌細胞,增強化療效果。
目前,第一種抗血管生成標靶藥物—貝伐株單抗(Bevacizumab),在2004年被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於臨床使用,現時在香港普遍用於治療肺癌、大腸癌及腦癌,改善患者的存活機會及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