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接(朱鍾勛醫師)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為骨關節炎,是老年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根據統計,五十歲的發生率為二十~三十%,七十歲以上則高達七十%,因此也被稱為老年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是指關節中的軟組織發生慢性炎症反應。在病理上,退化性關節炎是與關節耗損度有直接的關係,其患病率應該隨著年齡而增加,若在過去關節受過損傷、患有先天性關節脫臼、動過手術、骨折、身材肥胖、抑或是過度勞動者、運動員等等,只要關節累積了足夠的勞損,軟骨結構上出現缺損,軟骨厚度變薄、表面變得粗糙,使得上下骨頭負擔加重,進而形成關節腔狹窄、形成骨刺,退化性關節炎的徵狀便會提早發生。在這個多元化社會裡,退化性關節炎已不再是老人的專利。
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為發病緩慢,在發病過程中,久久會有一段時間出現病情加劇的現象,病人會抱怨患處斷續或持續地痠疼,天氣變冷時,急性的炎症反應也會同時發生,發病部位侷限於一個或數個關節上,常常出現於膝、髖、手、頸椎、腰椎、肩、肘等等部位,運動量增加時會令病情加劇,休息即可緩解。病人如果屈動病患關節,痠疼會更加厲害,最後相關的肌肉群會因為關節疼痛少動而無力,進而萎縮;而骨刺相繼形成,最終會使關節變形,壓迫周邊組織,如神經等。
在腰脊椎部位,退化性的脊骨會使患者脊骨出現明顯脊骨錯位,當病變組織加上錯位的脊骨壓迫著神經根時,坐骨神經痛症狀可能會出現,肢體麻痛、灼痛、抽痛,向整個下肢放射。壓迫馬尾神經,可引起括約肌功能障礙等等。
早晨起床僵硬時間不超過半小時,受影響關節以疼痛和壓痛為主,偶爾伴發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活動時關節有摩擦而產生的雜音,行動不便、下樓梯困難、久坐起立困難、走路會有疼痛感,嚴重時可因關節液堆積而形成腫脹,發生關節變形。如果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頸椎或腰椎,脊椎的關節病變可引起神經受壓或刺激症狀。
危險因子
一、年齡:常發生於老年人或停經婦女。
二、體重過重:會造成下肢關節的負擔。
三、過去有骨折、膝部韌帶或半月板受傷的病史。
四、長短腳:常併發於較長的腳。
五、職業或運動傷害:需要經常走、站、登高或搬重物者。
六、其他:例如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
日常生活應注意事項
一、保持理想體重,以減輕髖、膝部的負擔。
二、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的站或走,活動後應適度的休息。
三、適宜的運動:選擇游泳、騎腳踏車等下肢不承重的運動,保持正常肌力。
四、避免蹲、跪或登山以減少關節的磨損。
五、必要時,應使用柺杖或助行器,以分擔關節的負擔。
六、若症狀加劇,必須暫停運動,並儘早告訴醫師或治療師。
治療方式
一、減少使用關節頻率
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年齡因素之外,過度使用乃是其最大的因素,如果患部能避免過度使用,儘量休息,則症狀必定會減輕。
二、止痛消炎藥物
使用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以減輕症狀。
三、硫酸鹽葡萄糖胺(GlucosamineSulfate)及軟骨膠硫酸鹽(chondroitinsulfates)
其原理是提供軟骨組織再生必要的原料,促使關節長出軟骨。其中,硫酸鹽葡萄糖胺是屬於醫藥級的,有臨床試驗證實可抑制關節退化、促進關節復原的效果,還能讓關節疼痛減少,同時兼具改善關節機能及潤滑作用。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骨質疏鬆症與退化性關節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疾病,補充鈣質和維他命D對退化性關節炎是毫無幫助,千萬不可混為一談。
四、玻尿酸注射
玻尿酸是關節囊液成分的一種,直接注射於關節腔內在臨床上具有顯著潤滑的療效。
五、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可以改善局部症狀,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減輕關節的負擔,減輕體重也可減少關節與骨骼的壓力。
六、外科手術
當所有的方式都無法改善患者症狀時,外科手術可發揮一定的效果。外科手術治療包括關節鏡清洗、局部清除手術、截骨矯正手術、人工關節置換等。
經過幾十年的活動使用,關節的退化磨損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一般而言不需過度擔憂。罹患退化性關節炎者,應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聽從醫生的指示,避免不適當的運動,並使用正規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