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不能懸空太久
■文∕初雪
一日,網上看到〈建議男士四十歲以後的生活〉之中一句:「一定要有信仰,不管你信什麼,你不是奧特曼,你也改變不了世界,心靈不能懸空太久!沒有信仰的人是很可怕的,你可以不信,但請不要對你不了解的妄加評論,這是起碼的修養!」這讓我想起三月剛去走過的〈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恆山山腳下的金龍峽,始建於北魏晚期(西元四九一年至七三五年),距離地面約五十米,是世界上現存建在懸崖絕壁上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群。〈懸空寺〉真的就像懸空掛著的一所寺廟,美國《時代雜誌》曾在二○一二年將之評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十大建築之一。
〈懸空寺〉的建築特色,首先是「奇」。〈懸空寺〉懸掛於古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就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氾濫時,也淹不到古寺。寺院周圍的山峰又起了遮擋烈日的作用。難怪〈懸空寺〉雖是木製建築,歷經千年風吹雨打卻能完好保存。身在其中,輕輕一觸這千年木板和雕刻,懷古幽情不期然就升起。
接下來是「懸」。恆山地區流傳著民謠:「〈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馬尾」就是指上接樓閣棧道、下至岩石的紅色木柱,總共有三十根,被分成三組。遊人往往有錯覺以為〈懸空寺〉是依靠這些木柱支撐的,踩在千年的老木板上,戰戰兢兢,彷彿稍微呼吸太重,寺就會塌下來。
其實,有的木柱根本沒有受力,真正支撐寺院的是插進岩石內的橫木飛樑。這些橫木飛樑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堅硬的岩石裡,插入石孔的一端打上楔子,進入洞內後楔子會撐開橫樑,牢牢卡在石壁上;木樑用桐油浸過,不怕白蟻咬,而且具有防腐作用。閣樓的底座就鋪設在這些橫木之上。
另外,〈懸空寺〉下面的木柱也為整個寺院能夠懸空起著重要作用。這十幾根木柱的每個落點都經過精心計算,有的木柱起承重作用,有的是用來平衡樓閣的高低,有的要有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夠發揮支撐作用,如果上面空無一物,它就無所借力了。
〈懸空寺〉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巧」。這主要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的各部分建築,設計非常精巧。比如,寺中兩座最大的建築物之一的「三官殿」,就應用了向岩壁要空間的道理,殿前面是木製的房子,後面則在岩壁上挖了很多石窟,使殿堂變得非常開闊。
〈懸空寺〉的其它殿堂大都小巧玲瓏,進深都較小,殿內的塑像形體也相對縮小。殿堂的分布也很有意思,沿著山勢,在對稱中又有變化,遊人在廊欄棧道間行走,就像進入迷宮。
我們這些膽小者因為步伐慢,又貪著照相,幾乎找不到出路!某些走廊僅容一人通過,圍欄外就是深淵,有位朋友說:「我在那一刻,突然進入另一個境界……。」我們還以為她有頓悟,沒想到接下來她說「我馬上想像到欄杆斷裂之後,我跌下山!」我們都笑翻了!其實,當時的確會自然而然升起一種恐懼感!
在山下一看,已經在問,古人為什麼要將寺院建在峭壁之上呢?這不是自討苦吃嗎?原來,〈懸空寺〉下是當時的交通要道,人們將寺院建在這裡,可以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另外,寺前的山腳下有河水流過,這裡經常暴雨成災,河水氾濫,人們以為有金龍作祟,便想建浮屠(即佛塔)來鎮壓,於是就在這懸崖上懸空修建了寺院。
〈懸空寺〉經歷三次六級左右的地震,其中一次使渾源縣城三分之一的房屋倒塌,但〈懸空寺〉安然無恙。已故中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當年揭開了〈懸空寺〉在歷次地震中幸免於難的原因,他說:「〈懸空寺〉橫樑立柱採用的是榫鉚結構,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能防震,這種結構的建築在受到巨大外力作用時,部件彼此錯動,當外力消失時又能恢復原狀,所以不會遭到徹底破壞。」此寺果然是古人的智慧結晶!
奇怪的是裡面供奉的居然有道教、佛教和儒家的佛像與先賢。原來〈懸空寺〉本名是〈玄空閣〉,「玄」取自於中國傳統宗教道教教理,「空」則來源於佛教的教理,後來才改名為「〈懸空寺〉」,亦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這不禁令我想起,當年師尊到多明尼加弘法,先參禮當地一所剛成立的佛堂,發現佛堂上居然也供奉了耶穌像,隨身的侍者問信眾:「為什麼會有耶穌像在此?」師尊卻即刻回答:「沒有關係的。宗教是下面的人才有分別,上面沒有分的。」
是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既然是同體,又為何有這許多分別?只不過層次不同而已,總是殊途同歸。無論是什麼宗教、什麼教派、什麼分支,精神的寄託是最重要的,正如開頭所提起的,心靈不能懸空太久!
〈懸空寺〉也不是懸空而立的,是古人以智慧運用種種科學力學的原理支撐起來,配合天時、地利、人和,並呈現了完美的藝術感觀。遠望〈懸空寺〉,就像一副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這巧奪天工的「力與美的結合」,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