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蓮接(朱鍾勛 醫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近公布,再度新增十三個「狂犬病」病例,確診由鼬獾傳染。截至八月九日為止,總計已檢測食肉目野生動物二百二十四例,共七十五例鼬獾確診感染動物狂犬病,案例發生地區總計八縣市三十八鄉鎮,感染動物種類仍以鼬獾為主。
狂犬病是一種急性病毒性腦脊髓炎,致死率幾達百分之百。狂犬病初期呈現的症狀有非特異性的,如:發熱、喉嚨痛、發冷、不適、厭食、嘔吐、呼吸困難、咳嗽、虛弱、焦慮、頭痛等,或咬傷部位異樣感之特異性的症狀,持續數天後,出現興奮及恐懼的現象。然後發展至麻痺、吞嚥困難,咽喉部肌肉之痙攣,以致於引起恐水之現象(故又稱「恐水症」),隨後併有精神錯亂及抽搐等現象。如果不採取任何醫療措施,患者在二至四天內(有時會更久),常因呼吸麻痺而導致死亡。
城市型狂犬病之流行,以犬、貓為主要傳播動物;森林型狂犬病則是在野生肉食動物(如:鼬獾、錢鼠及蝙蝠)間傳播,偶而散播到狗貓及家畜間。家畜、經濟性動物(如:牛、綿羊、豬、馬),雖此四種動物不會有自身產生之狂犬病病毒,大多由受感染之動物咬傷而散發性感染,但在群居的狀況下會傳染同類,甚至於咬傷人類致使人感染。
開發中國家多為城市型狂犬病,已開發國家多為森林型狂犬病。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其唾液中含有病毒,狂犬病病毒即從已感染動物的唾液中隨著抓、咬而進入人體(偶而經由皮膚的傷口、黏膜)。故被感染狂犬病的動物的爪子抓傷也是危險的,其原因是動物會舔自己的腳。
亦曾發生死於中樞神經疾病病患,經角膜捐贈,傳染狂犬病至受贈者。
潛伏期:三至八週,偶而短於九天或長於七年以上;視傷害程度、傷口部位神經分布的多寡、與腦的距離、病毒株別、病毒量、衣服的保護程度及其他因素等而定。也有青春期病患有很長的潛伏期。
可傳染期:狗、貓自臨床症狀出現前三至七天(很少超過四天)開始,以及整個病程都具傳染力。
實驗診斷標準
一、臨床檢體(最好是腦或頸背毛囊周圍的神經)以直接螢光抗體染色法檢視是否有病毒抗原存在。
二、以老鼠或細胞培養,自唾液、腦脊髓液或中樞神經系統組織中分離出狂犬病毒。
三、血清學診斷以老鼠或細胞做中和試驗。
預防措施
一、狂犬病流行病地區,所有狗均必須登記、領照及接種狂犬病疫苗,必要時可捕殺無主或走失之狗;若無法實施犬隻管理,則重覆實施大規模犬隻疫苗接種,亦有效果。注意,野生動物不可當做寵物飼養。
二、對動物採取主動疫情監視。
三、咬人之犬類及貓,必須繫留並臨床觀察十天;通常在四至七天內會有病徵變化,行為改變、興奮或麻痺,而後死亡。所有咬人的野生動物,必須立即犧牲,檢測腦部的狂犬病毒的跡象。若咬人的動物行為正常,且是非常珍貴的寵物或動物園動物,則可考慮對被咬的人實施暴露後疫苗接種,對動物檢疫三至十二週。
四、高危險群(包括獸醫、野生動物保育者、流行區的公園巡邏員、動物檢疫員、狂犬病實驗室工作者、長期狂犬病疫區的旅客)有必要接受暴露前之預防注射。
被動物咬傷後之預防措施
一、依據WHO於一九九二年的〈狂犬病專家委員會〉第八次報告,包括:
①立即清潔及沖洗傷口(急救)。
②在醫護人員之監護下徹底地消毒傷口。
③依情況使用免疫球蛋白及(或)疫苗。
④如有必要,需施予預防破傷風或細菌感染的措施。
⑤除非萬不得已,不可縫合或遮蔽傷口。
二、特殊免疫措施:被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咬傷後,儘快地將人類免疫球蛋白(HRIG)浸潤於傷口,以中和病毒,並於另一不同部位接種疫苗,引發其自動免疫力。
①被動免疫:人類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只可單劑使用,使用劑量20 IU/kg,儘可能地以浸潤傷口為主,有剩餘的才注射到大腿肌肉部位。若兒童多處咬傷,可以無菌鹽水二至三倍稀釋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使浸潤量足夠。
②主動免疫:疫苗最好於三角肌部位以肌肉注射方式接種五劑;第一劑儘可能在被患有狂犬病之動物咬傷後即注射(與單劑的免疫球蛋白同時接種,但必須在不同之部位注射),其餘的則在第一劑注射後第三、七、十四及二十八至三十五天施行,如果可以,在第九十天再追加第六劑。
③如果病人已接受過合格疫苗的全程注射,或暴露前預防注射,已產生中和抗體,只須追加二劑即可(一劑立即接種,另一劑在三天後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