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痰液排出
■ 蓮接(朱鍾勛 醫師)/提供
人體呼吸系統的功能,主要是經由胸廓幫浦的效應,導致氣體的進出,而從中攝取代謝所需的氧氣,並排出代謝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從口鼻到肺泡,歷經過濾、調溫與調潤的過程,而濕氣的產生則來自細胞和腺體的分泌液,在正常的情況下,呼吸道的清潔衛生依賴兩項基本的步驟;一是粘液纖毛層的清掃功能,一是有效的咳嗽。而粘液則是分泌在整個呼吸道。
對於阻塞性肺疾病患,病態生理學的研究大都將焦點集中在呼吸道平滑肌的調節上,反而較少人去重視粘液的「分泌及排除」在疾病發生的角色地位。事實上,在阻塞性肺疾的治療上,支氣管擴張劑的使用雖可以改善肺功能,但並非唯一的目標,痰液的容易清除以及咳嗽症狀的改善,同樣可以達到症狀的緩解目的;因此,呼吸道分泌物的處置雖然仍有許多爭議的地方,仍然值得進一步探討。
許多疾病狀態可以導致粘液分泌過多,如果加上排除障礙,則痰液滯積產生的立即效應是「呼吸道完全或部分的阻塞」。完全阻塞的結果會產生「吸收性肺泡萎陷」,而有分流的現象發生;部分阻塞會導致球瓣膜現象,氣體只進而出不來的結果,導致過度膨脹,而有換氣灌注比例不均的現象發生。
當疾病或狀況足以影響粘液分泌、咳嗽或纖毛運動的效力時,就會導致呼吸道清潔衛生的障礙。
胸腹手術的病患容易產生肺部的併發症,例如:肺萎陷、肺炎、肋膜腔積水或急慢性阻塞性肺疾急性發作。腹部手術的病患發生率約62%,胸腔則42%,呼吸道清潔衛生治療是指胸腔理療,通常是指姿勢引流、拍痰、震痰等技巧,且已被應用於臨床達十年以上。
事實上,仍有許多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病患清除痰液,分述如下:
(1)咳嗽:是最常被使用的方法,病患能夠有效地咳嗽。
(2)姿勢引流、拍痰及震痰。
(3)強迫吐氣技巧:主要的機轉是改變呼吸道內的壓力平衡點,穩定呼吸道並使痰液容易排出,但不能取代胸腔理療。
(4)主動循環呼吸:鬆弛或橫膈呼吸,接著做3~4下胸廓擴張運動,重覆一次後,接著鬆弛或橫膈呼吸,加上1~2下的強迫吐氣或哈氣。
(5)吐氣陽壓法:呼吸經過一氣流阻抗器5~20下,分低壓15~30公分水柱及高壓60~80公分水柱,接著執行第三項技巧。
(6)自源性引流:必須先訓練病人以三種潮容積呼吸,先以低潮容積使痰剝離,再以中等潮容積收集痰液,最後以高潮容積推出痰液。
(7)高頻胸廓壓迫:類似鐵盾的設計,以震盪的方式增加呼吸道流速。
(8)撲動閥:類似煙斗的造形,頭部內含一鐵球,吐氣時鐵球上下撲動,產生震盪波氣流往遠端呼吸道傳送,可稱為「內震痰法」;吐氣得法時,可產生10~25公分水柱的壓力,震盪可達15赫茲的頻率,使用時調整角度以達到所需的流速及震動頻率,它的功能類似方法三及七的組合。
(9)活動:走路是最容易進行的活動,且可以幫助排痰。
(10)氣管支氣管抽痰。
(11)旋轉床:用於預估病患可能長期無法活動的情況,作用則與姿勢引流雷同。
(12)呼吸器設定的調整:例如吐氣末梢陽壓的使用,防止肺陷或使之張開。
(13)助咳機的使用:幫助病患吐氣時能達到每秒6~12公升的氣流速,達到有效的咳嗽。
(14)藥霧的吸入治療:使用貝他乙型支氣管擴張劑,可以增加粘液纖毛層的清掃功能。
術後病患為了避免術後肺部合併症的發生,術前常給予「啟發性深呼吸」的設備及教育,其目的在於產生足夠的容積,以達到有效咳嗽所需的氣流速。在過去,也曾經流行使用「間歇正壓呼吸」,因費用高且需人力而被淘汰了。
「啟發性深吸氣」是指堅持的最大吸氣,使側枝換氣有充分的時間發揮作用,但不合作、教導困難,或是自行深呼吸不夠,例如肺活量小於每公斤體重10毫升或吸氣積低於正常預測值的三分之一的病患,就不適合使用。
治療的合併症包括:使用不當、徒增浪費、過度換氣、壓力傷害、傷口痛、缺氧、哮喘惡化、疲乏等。治療的頻率是建議病患在清醒時段,每小時做一次,每次5~10下。
痰液的累積後果嚴重,事先的預防和及早的治療可減少醫療的浪費,降低死亡率,因此,針對排痰機轉研發的治療技術層出不窮,例如:呼吸道正壓提供的設備之應用、振盪床、高頻胸廓擠壓器等;雖可以節省人力,但大幅增加醫療支出,且並非每家醫院都能夠擁有這些設備,何況療效及安全性並未得到完全的保證,醫護人員的雙手及經驗應該是達到呼吸道清潔衛生之目的的最佳工具,尤其是責任護士,雖然辛苦,其功勞卻是受到肯定而無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