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
■ 朱鍾勛 醫師/提供
林太太拿著公司的體檢報告來到門診緊張地問說:「醫師,這次體檢結果說我有脂肪肝,怎麼辦?」「脂肪肝會不會變成肝硬化及肝癌?」「脂肪肝要怎麼治療啊?」我想這些不僅是林太太,也是許多人心中的疑問。到底什麼是脂肪肝?而脂肪肝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脂肪肝是指肝內的脂肪含量,主要是三酸甘油脂的含量超過肝總重的5%以上,或者肝組織切片超過10%以上的肝細胞有脂肪空泡堆積的情形。菜市場豬肝中的「粉肝」及法國料理中「鵝肝醬」即是脂肪肝。近年來由於影像學的發達,不必經切片,也可以藉助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等儀器即可診斷之。
造成脂肪肝的原因相當多,常見的如肥胖、酗酒、糖尿病、血脂肪過高或急慢性肝炎等。
此外一些罕見的原因,如一些先天性代謝疾病、藥物(如類固醇、Tamoxifen、Amiodarone等)、全腸道營養體重減輕過快、化學物質或其他環境因素等等。另外,有些找不到可以適當解釋的原因者,則歸類為「特發性」脂肪肝。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肥胖、糖尿病及血脂肪過高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因此有脂肪肝的人也越來越多,根據〈財團法人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過去的調查顯示,國內成年人口脂肪肝的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六至百分之三十四,值得大家警惕,以免到處都有「粉肝」、「人肝醬」。
脂肪肝要不要緊呢?其實主要是視其造成的原因而定。如果是酗酒所造成的,則隨著持續飲酒不斷對肝臟造成破壞,會演變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導致肝癌的產生。如果是B型或C型肝炎病毒所造成的,則其臨床的變化主要是隨著B型或C型肝炎病毒的活動而變化,當然就有可能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等等。因此若病人本身沒有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性肝病及一些少見的先天性代謝性疾病,肝功能指數(AST、ALT值)正常,而只是超音波發現有脂肪肝的話,那麼其病程通常相當溫和,少有太大問題,只要定期追蹤即可。
但如果有ALT值上升兩倍以上,而且排除了病毒性肝炎、酗酒、自體免疫性肝炎,及一些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疾病(如:血鐵色素沉著症等),則可能是「非酒精性脂性肝炎」,而不是單純的脂肪肝而已。「非酒精性脂性肝炎」主要是肝切片有類似酒精性肝炎的病理變化,但事實上病人卻沒有明顯的喝酒史。大多發生在女性、肥胖、高血脂及糖尿病患者。國外的報告發現,此類的病人有些於切片病理檢查上已有纖維化的變化,但大部份的人其臨床的變化進展仍是相當溫和,不過有少部份的人可能會進展到肝硬化的階段,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脂肪肝的治療主要是針對其造成的原因來治療。如果是酗酒引起,那首要的工作就是戒酒。絕對不要妄想有任何藥物可以讓你開懷暢飲,又可以保護肝臟不受到損傷。如果是因為糖尿病或血脂肪過高,那就要控制血糖及血脂肪並適當運動如此才有可能改善。如果是因為體重過重引起,那麼該適當的減輕體重,而且減重往往也可以改善血糖及血脂肪過高的情形,而使脂肪肝獲得改善。
但如果臨床上懷疑為「非酒精性脂性肝炎」時,建議應定期追蹤,必要時可以進行肝穿刺切片來證實之。雖然目前仍無已被完全證實有效之藥物,但初步的試驗認為某些藥物可能可以改善肝功能。肝膽胰內科目前也在進行這類藥物的臨床試驗,初期反應不錯,相信未來可能可以提供國人更多的幫助。
而影響因子的關鍵,便是在飲食選擇上,若平常攝取過多精緻性醣類或澱粉類食物,如麵包、蛋糕、精緻糕點等,或經常喝酒,都易導致大量的糖分在體內轉化為脂肪,除了肥胖,也會貯存在肝臟內,進而形成脂肪肝。近年,國人飲食西化,西式烹調方式–炸、焗烤、高油煎煮都在無形中,為國人的飲食增添許多的油脂,長期高油脂飲食,中年後,產生脂肪肝現象的患者日益趨增。飲食教育的早期置入民眾生活中,勢必為一大趨勢,越早了解如何預防脂肪肝的形成,也能夠讓預防飲食的好習慣行之多年,達到有效的預防效果。
通常由於脂肪肝的症狀不明顯,大多數的人是在健檢時才會發現,像是藉由超音波的檢查,排除肝炎因素問題,便多為脂肪肝問題。但是有肥胖問題者,通常是高危險群,平常應積極減重、多運動,維持健康體態,同時也能加強身體的熱量代謝率。脂肪肝改善必須從生活習慣的改進著手,積極維持體重,飲食上應避免過量高油脂、油炸,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以免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