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塑輝
二○○八年七月廿六日下午一時卅分,於〈台灣雷藏寺〉六樓的〈威德佛學院〉教室,在一項「台灣高等教育與宗教管理趨勢系列講座」的「當代台灣宗教發展的趨勢與反思」演講中,〈輔仁大學〉宗教系教授鄭志明博士給予國內宗教界當頭棒喝。他表示,國內宗教教派一味迎合信眾喜好,卻因此大大降低其宗教品質,好在,台灣是目前全球信仰最自由的地方,宗教的整體可塑性,還是大有可為的。
鄭志明博士是目前國內中壯輩宗教學者中的菁英,擁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學位,創設位於嘉義的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其言論素以「一針見血」稱著,其學養則有深厚學理作後盾。
鄭志明教授指出,中國文化具有高度包容的優點,因此,中國文化可以融合其他宗教教派,也非常尊重其他教派,包括所謂道教的中國本土宗教,以及來自於印度的佛教,和來自於其他地區的基督宗教與回教(伊斯蘭教)。這些教派從遠地漂洋過海,融入了中國文化,不多久,外國宗教隨即在中國落地生根,甚至如同佛教凌駕中國的道教一般,勢力相當龐大。
在談到科學與宗教的相容性,鄭志明博士對此心有所感,他說,科學與宗教必須兩者各歸本位,同時要相輔相成,亦即兩者互不排斥、互補長短,擷取對方優點,如此一來,科學和宗教必定相安無事。鄭教授還舉例指出,某些宗教團體諱言自己是宗教團體,而標榜是「科學團體」,他說,這就有點矯枉過正了,事實上,宗教和科學相輔相成,就是最好的印證與境界。
鄭志明博士語重心長的表示,事實上,宗教只有「信」與「不信」的問題而已,它不是科學,無法驗證,但是,如同當年宋七力事件官司案,承審法官說出的一句名言,「宗教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也因為宗教過於繁雜,所以,宗教被污名化,是可以理解的。
鄭志明教授笑著說,其實,佛教是全世界教派中「極端開放的教派」,也因此,目前佛教在全球非常興盛,而且,佛教的學理也都可以經得起檢驗,他指出,佛教是以神聖價值來教化世俗的社會,而世俗的教派,則是如何拯救人性,兩者出發點相同,但所走的路徑不同,最後,就有不同的結果產生。
談到現今台灣宗教教派現象,鄭志明教授不以「亂」來形容,但是卻憂心忡忡的表示,如今社會民智大開,很多宗派的信眾,都有重疊信仰,不大可能長期待在一個教派裡面,他說,教派為了迎合信眾的品味而會跟著走,如此一來,自己宗派的品味和格調,甚至是教派自己的理想,也變相的跟著改變,這毋寧是一件很令人惋惜的事。
鄭志明教授指出,很多大型或中型的宗教教派,為了求生存或留下信眾,精神與理想被信眾硬生生改變,如此一來,可能和原來的創教精神有所違背,也可能更世俗化,失去原來的神聖性,也失去宗教的光輝面,這些,都是當今台灣各宗教教派的通病,也成為台灣宗教教派今後急需修正或痛定思痛解決的一大課題。
台灣的宗教現象,過去如此,現在也沒有多大改變,鄭志明教授認為,既然,「宗教是肯定人性的價值」,那麼,大家對於宗教的改革和期許,都將有更大的空間了。
鄭志明教授這場演講會,潛移默化,條理分明,因此受到熱烈歡迎,聽講座位因此而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