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日惹 - 婆羅浮圖歷史學術交流
地點:日惹The Alana飯店
2018/10/28
■文∕燃燈雜誌整理
感謝印尼籌委會、真佛報提供圖片。
一、千年尋根阿底峽:一步一腳印主講:哈利.悟恩多羅.特拉查教授
十月二十八日對印尼而言是不可思議的日子,在此為各位講述一些考古的研究。以前印度佛教的廣傳過程(佛法傳遞路徑),由印度、中國、印尼,重回印度再去尼泊爾,最後西藏文化藉由宗教的傳播也隨之傳開,並融合當地宗教,阿底峽尊者創立噶當派。
尊者出生於孟加拉國(古時屬印度一部分),後尊者至古印尼的金洲島穆拉占碑,度母廟。我們還未去印度的那難陀,但是西藏、尼泊爾的〈超戒寺〉都有去過。尼泊爾發生七級地震,但〈超戒寺〉的佛像卻完好無損。
今日講解燃燈吉祥智,度母廟也有供奉尊者,究竟尊者為何人?我見到尊者的佛像,到底尊者與宗喀巴有何不同?尊者手持轉法輪印,西藏唐卡中右手邊佛塔,左手邊有寶瓶。中國唐卡中,左手佛塔,右手寶瓶。尼泊爾佛像上,尊者後方有彎出物(月輪),表示開悟的光線,宗喀巴的右手邊是劍,左手邊是法本;所以佛像是不一樣的。做為考古學家應更仔細注意佛像的不同之處,我們去研究,通過手勢和佛像,可以去找出更多的細節,手印很重要,代表了自己的特徵。
尊者的簡介中,是在基拉特普爾,孟加拉國出生,古時是印度的一部分,我們能想像當時地域廣大,靠海依河。一○○一年時,尊者因學習佛法出家,法號燃燈吉祥智。尊者花了十一年在〈那難陀大學〉學習佛法,一○一二年時,尊者至金洲島求法,用了十二年時間向金洲大師求法。後於一○二五年時回到印度〈超戒寺〉,後經西藏王邀請,尊者至西藏弘法十二年,尊者在到達西藏前,沿路有經過數處弘法。尊者在西藏弘法期間也是專心於著作,一○五四年尊者圓寂於西藏。在印尼的一些佛塔因災禍而消失,因此隨著時間過去,佛法的遺跡與手稿也漸漸消失。
阿底峽尊者一生總共分四階段:
一~十九年在孟加拉,後至印度那難陀、印尼金洲,後回印度擔任佛寺的住持十三年,最後在西藏傳法十二年後圓寂,阿底峽尊者活到七十二歲才圓寂。
在印度當住持的期間,收到西藏王的邀請去西藏弘法,改革西藏的佛教,阿底峽尊者一生可分為:
青年期|學習佛法期|弘法期|最後是改革期。
為何稱為改革?此種改革透過宗喀巴大師的著作得知,阿底峽尊者當時改革了西藏的佛教,尊者創噶當派,最後分成其他二種教派。後來宗喀巴大師因重視戒律,再次改革。
現在就要討論尊者是如何過來的?詳細的內容會由Noerhadi教授講解。中國義淨和尚說明,金洲島是東南亞學習佛法的地方,也表示曼達拉島上也有很多佛塔,由訶陵國所建的石碑,來自中國的是義淨,來自印度的是阿底峽尊者。
阿底峽尊者是第九世紀~十一世紀,在這二世紀中,佛教得以延續。法稱(金洲大師)是國師,在爪哇島上有遺跡提到。尊者與和尚都是依靠風力乘船而到印尼。自中國與印度往南,經中間諸島,到了印尼。古印尼金洲島上的三佛齊國是佛教發展的中心。隨風向於海上漂流,輾轉至印尼金洲島。當時各島的交通中心就是金洲島。在金洲島停留後,待風向改變才會再次啟航,向目地島嶼啟航。佛寺有那難陀和穆拉占碑,在一個半月前的講座有提過二地佛寺的相同與相異處,上次有四百多位同門參加,這次更龐大殊勝,請大家為自己鼓掌;這也證明出大家對尊者一步一腳印的不可思議精神是敬佩的。
我們能在印尼見到一百六十處佛塔,可說是佛塔富國。當時我們到中國敦煌考察時,總共有四百多座由壁畫所成的佛塔,自四世紀起至十四世紀,佛塔代表佛教的曼陀羅,蘇門達臘有三十六個塔。當時有一個稱為巴哈的廟,供奉喜金剛屬金剛乘的一部分,位於北蘇門答臘。西爪哇有菩提迦耶佛塔,訶陵國朝代時也有度母廟。在此我不解釋訶陵國,但我覺得尊者應該也是到過這些佛寺。在印尼東方偏遠處松巴哇,有一個寶蓋;而婆羅浮圖是世界最大的曼陀羅,周遭有很多山脈。婆羅浮圖就像是在蓮花之上,周遭有很多山脈。
金剛乘在何處?或是密教和顯教的融合。圖中有手印和【華嚴經】中出現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曼陀羅是我們自最底層修行至最頂層,達至成就的一個途徑、道路。〈Bikramasila Mahabihar〉廟內有四面佛像,有曼陀羅浮雕,也有約尼(印度教的雕像),可能在密教中沒有特別去區分顯教和金剛乘,密教中有數個宗派元素融合成密教,為多元教派。當時有寺廟的喇嘛解釋手稿,第一個手稿是由尊者的尾指所寫,真偽就必須去做更詳細的考證。婆羅浮圖與這間寺廟的對比,但婆羅浮圖不只是有山,而是有五十個山脈圍繞,其中不乏火山。
現在我們討論宗喀巴,他寫了很多文章著作,但這次沒有提論到尊者所教的法,但透過宗喀巴的著作中顯示,尊者並未區分顯密,(PPT上秀有宗喀巴祖師的手稿)。西藏〈聶塘寺〉建於宋朝,尊者涅槃其中,有尊者手稿一個。其中表明,阿底峽供奉了二十一度母做為當時的文化遺產;可能的話可以幫忙聶當申請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總結:發展佛教的進一步研究。婆羅浮圖為下一步的佛教研究的圓滿中心。尊者在佛教中非常重要,尤其在密教中更是,還有他所創的噶當派,後分為噶舉和薩迦。因噶當派要求得很嚴格很高,所以後分為二個較小的教派。無論如何,尊者認為此二小宗派就是由噶當所出,每個地區的古蹟都會有當地各自的特徵。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有請Niken Wirasanti 女士為大家講解三塔一體的門圖塔、巴惋塔、婆羅浮圖塔,從最底層的階段,從最一開始的階段,一直到達到成就的次第,主要講解的就是一開始的成就到成佛的次第。
二、三塔一體:門圖、巴惋和婆羅浮圖
主講:大學考古學家 Niken Wirasanti 女士
我非常感恩有此次機會能夠坐在這邊、站在這邊和大家分享我所擁有的知識,我更榮幸的能夠聆聽,聽取另外兩位厲害的考古學家,我這次希望能夠把我所擁有的知識,都把它分享出來,我會盡力的讓大家增長知識。(我們再次為Niken Wirasanti 女士掌聲)
大家中午好,南摩不打耶,在此地我看到了很多原始佛教看到了許多考古專家的大學生、拉加媽拉考古大學的大學生,在日後期望能夠承接後,認真繼續學習佛法。(Niken女士主要在〈Gagjah Mada〉大學也是專研這一塊)
這個主題是由我來選擇的阿底峽的一系列,內容由努爾哈提教授為大家分享,主要要講解三塔一體的這個佛塔,通過這些佛塔可以探索出許多有關佛法的資料、佛教的資料,通過這個知識論,能夠講解出來、可以研究出來怎麼去達至成就、能夠成佛,通過這三個佛塔|門圖塔、巴惋塔、婆羅浮圖塔,就知道已經很多人不斷的、不停的在研究婆羅浮圖,我相信日後,接下來就是門圖、巴惋、婆羅浮圖塔,這三個塔我們能夠讓大家學習到一定的知識。
打開這些內容資料、知識的時候,就會學到另外一個知識,通過嘛格薩利教授的研究,就有很多的益處,在婆羅浮圖我們可以看到有顯教和密教在裡頭,有些時候我們通過那些法透過一張紙,另外一個方式就是可以透過婆羅浮圖的曼陀羅,去表達這些佛法,婆羅浮圖塔上可以看到顯密融合於其中,傳達佛法有數種方式,婆羅浮圖以雕刻來呈現;除了婆羅浮圖以外,也會知道巴惋塔很多人不會去注意它、在意它,我們可以看到婆羅浮圖、巴惋塔和門圖塔此三座佛塔是一連線的一連串的,就像一條線一樣成為了三塔一體,(PPT秀這三座佛塔的地理位置)這些圖片都能夠證明這三個塔是一連串、是一條線,根據它的地形而定位它們是一條線。
其他的信息顯示是,還有就是像巴惋塔舊石像翻新一樣,三塔像天空的三星星宿一樣,但因時間的問題,婆羅浮圖並非單一塔制,而它的周圍有兩座塔就是門圖塔、巴惋塔這兩座塔,卻沒有很多人去注意到它、在意它。透過一些媒體做為佛塔的標誌,那些標誌做為研究這三個塔的一個線索,通過佛塔中與周邊環境的省視,做為考古的依據。
這些標誌當中就像是說明了塔裡、塔周邊的一些環境,在建造婆羅浮圖的時候是有技巧的,為什麼會選擇那個地形去建造這三座塔,就是因為有非常殊勝的環境標誌,形成了、構成了一個系統,神聖的系統,就像我們看周邊的那些山脈,看婆羅浮圖周邊的那些山脈,有孫多羅、有松賓,這些都是火山山脈,還有其他火山,使當地成為了非常特殊的地理。就在這些周圍的火山山脈中間有一平地,就在此平地上建造了婆羅浮圖,這是一個非常神聖的情況,而非隨地隨意建造。於是他們透過了這些環境的標誌建造了三個塔,除環境特殊之外,古人建造了三佛塔,此外,當時會選擇平地建塔,是一個非常神聖的標誌。除了在山地的環境之外,也會選擇非常好的、有水的環境,所以就是山水融合,有水有地是建造佛塔的條件。
然後巴惋塔附近周圍也有水、有河的標誌,就是其中一個建造佛塔的條件,有水、有地;在多嘛瑟靠近L河有紀念碑,而L河的水和恆河的水質一樣清晰,代表是非常的神聖。若我們能夠證明出L河和恆河的水的清度性就是相等的,就能證明出這個環境是非常神聖的。這是我們身為考古學家,任何研究的東西,都應該要有依據而非隨口而推定。
婆羅浮圖是怎麼樣的呢?在經過很多研究的結果指出,婆羅浮圖就像蓮花一樣,周圍都是山脈;現在在研究婆羅浮圖周圍是不是有水或者是有湖泊,在它的附近、周圍,所以人們很難想像當時,三座佛塔周圍都有水源存在,婆羅浮圖和巴惋塔旁邊有兩條河在附近,而在婆羅浮圖塔就有湖在附近。
在二○一四年的時候,(教授堅持了她的學位論文),表明婆羅浮圖塔周圍就是有水、有湖,但是也是不能想像婆羅浮圖中間有湖,主要是它周邊有一條湖,不管是巴惋塔或是婆羅浮圖都有水的地形,這三個塔的環境標誌,所以大家就承認了巴惋塔和婆羅浮圖塔地形是成一條線的。門圖的大門面向巴惋塔,巴惋塔的大門向婆羅浮圖;這是一個標誌,所以巴惋塔和婆羅浮圖塔是一條線,互相有關連的,可見一般佛教徒所舉辦的衛塞節的活動,就是從門圖塔走到巴惋塔,再走到婆羅浮圖塔,這個標誌代表了佛教徒修行應知道的一個過程。
通過它的地形,可以得知(PPT剪報照片)從圖片看出它的地形,婆羅浮圖海拔270米,巴惋是海拔250米、門圖是海拔240米,所以這也是一個標誌,一層一層一層的透過地形從最低層次到最高層次的婆羅浮圖。這就是一個宇宙的法則:從最低到最頂尖。另一個標誌就是我們可以看到塔的最頂尖,這些環境的標誌,無論是山脈、水質、地形,最後都進入到進駐的建築標誌,塔的結構。
我們看見門圖塔裡中,供奉在中央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門圖塔有供奉觀音、金剛手菩薩,在塔的上面會有法輪還有兩隻鹿,這些標誌在佛教是非常有濃厚的意義在內,法輪那邊有兩隻鹿,兩隻鹿是代表了釋迦牟尼佛,首次成佛後在鹿野苑第一次開道講解佛法,我相信這些法輪的標誌大家都比我還要更清楚。
第二個是巴惋塔,巴惋原來的意思就是敖屋(au)就是灰的,灰就是骨灰(人的骨灰),也就是放骨灰的地方「骨灰塔」。巴惋塔在荷蘭語中的意思是人的骨灰放骨灰的地方。但至今沒有看見、沒有找出來在塔裡有藏埋著骨灰,可是透過官方解釋,巴惋也是金剛法器的意思。敖屋(au)的這個詞就是灰的意思,就是一個能夠被火燒的東西,是灰;把斯曼(basman)是金剛火的意思。
在金剛城裡面所教導的就是人做為修行者,應該能夠斷除自我,能夠放下執著。在印度教裡面灰是神聖的灰,而在密教裡灰的概念是如何的?可能會有所不一樣,不管怎麼樣在金剛城裡面在密教裡面……。各種各樣的金剛法器,有的人認為是武器和火,有人認為金剛法器就是修行之路|金剛城,有的人認為是【金剛經】。也有人認為金剛就是雷,通過雷一詞,就可窺知有多麼厲害。
可以透過看這三個塔的地形就像一個修行道的過程,通過巴惋塔、婆羅浮圖塔,從地形就可以看出來在塔中有神聖的空間設計,在建造三個塔的人是非常的聰明、非常的有智慧,因此這三個塔的地理位置是有代表意義,是多麼的神聖。
這三個塔的地形意義是在於修行道,經過這三個塔的道路,就像一條達至成就的道路,有資糧道和加行道,是準備的階段。而我們將準備什麼呢?一個想達至成就、達至開悟的這個階段,能夠去弘揚佛法,怎麼去持戒?到最後怎麼去禪定?(也就是修行、弘法、禪定)門圖塔為第一站,做為修行人為了達至成就要具備的條件;第二站就是巴惋塔傳達出家行道,也是在準備的過程當中;最後一站(第三站)就是婆羅浮圖。首先必須在巴惋塔把我們的一切貪瞋癡、一切自我傲慢心都能夠把它消除掉、斷除掉,(我聽說在密教裡面修行也是在墳墓場裡面,修行聽起來會很恐怖,可是這也是表示是有兩個世界),我們應該要放下自我,然後為了達至成就,最後到達婆羅浮圖就是最頂尖、最高層次的。
從門圖塔、巴惋塔再到婆羅浮圖塔,大概有多長的距離呢?大概有三公里。到婆羅浮圖塔必須要進行繞塔,而繞塔的距離大約有二.五公里,這一切過程非常的長、非常的辛苦,為了達至成就、為了成佛也是須經歷很多過程。這就是我們最後的階段,頂尖的階段,為了達至成就、為了成佛,婆羅浮圖就是可以修行的佛塔,而婆羅浮圖就是修行道。
以上是我為各位講解的內容:法輪一直在轉動,為眾生斷除無明與自我。昨天〈印尼佛教總會〉主席說了一句俗語:「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再加一句:為了達至成就需要通過很多次第,經歷非常多的階段,但我們終能成佛。
今日教育、文化和宗教都能融合一起,這就是今日活動最不可思議的部分。
三、三位教授共同上台,由努爾哈提教授主講婆羅浮圖佛塔雕刻的意義。
努爾哈提‧嘛格薩利榮譽教授:
印尼尚未獨立前,有一群有志青年,立下了誓言,希望能有自己的國家、自己的語言,就誠如我身上的帽子和衣服,代表了印尼,衣服上的花紋代表了印尼一個大族的花紋,我們知道宗教不會因政治與文化而消失,印尼宗教並非以文字書籍保存,而是以浮雕流傳,在婆羅浮圖上有很多有意義的浮雕。
我們知道三塔與上面的浮雕是一連貫的系列,據【華嚴經】中說明,塔中展現三世佛,前世、今世、後世。我們知道此三塔中有供奉尊者,也即是三世佛。
巴惋:au是灰之意,即是做為修行者,未得開悟成就,應放下自我,而不在乎於物質上的東西。對行者而言,娑婆世界的一切事情都可以放下。密教中,若行者已成就,就會有舍利子,婆羅浮圖就是一座曼陀羅,何處可知?其實在這三座的周邊也有其他佛塔,門圖和巴惋是修行人準備的階段。左邊是觀音、右邊是金剛手,中央是大日如來。浮雕中過去佛、現世佛、未來佛。【普曜經】裡有釋迦佛。
門圖塔中主要是通過恭敬供養的儀式,是準備的一個階段。其實從巴惋塔就可以看出顯教和密教兩個教派,顯教是大乘,較有次第;這兩個教派在這三個佛塔中展示出,是同時進行的,為佛教徒根據自己提供一個選擇。
再講解婆羅浮圖,有三段:塔底、塔身、塔頂,也會有中央,和下面的四個塔層。它是人們可以進入的神聖曼陀羅。我們再看圖片,會發現人們還會有選擇,若是顯教,想一步步慢慢修行的;而密教是專注於如來,所以會有兩種選擇。首先我們看顯教,在婆羅浮圖中曼陀羅中,有很多顯教經典。不管是在牆壁或欄杆上都有。若我們選擇顯教,它和經行繞塔有密切關係。何謂繞塔和經行?後者是以行走方式實行入三摩地,經行中可以看周圍的浮雕,這些圖片是婆羅浮圖上的浮雕,代表經文。第一層是刻有【佛陀本生經】,接著有【普曜經】,第二到四層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已經身口意清淨的行者可以踏入曼陀羅,於其上繞塔。只有已經把身口意清淨,放下執著自我的行者,才有資格踏入婆羅浮圖曼陀羅經行或繞塔。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