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眾課程—「真佛宗禮法與典法簡介」課後有感
文/釋蓮追教授師、宗務記者
本次實體研習班僧眾專屬課程的最後一天,恭請傳法部長老釋蓮栽上師講授「真佛宗禮法與典法簡介」。長老釋蓮栽上師任傳法部禮儀司,為宗派禮儀規劃,包括:
一、佛門禮儀。佛門禮儀課程安排於在家眾課程。
二、禮法與典法。納入本次僧眾專屬課程中。
「禮法與典法」課程內容共分為:前言、佛門威儀、禮儀、慶典、周朝禮樂文化。
前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夏、商、周三代禮樂文明一脈相傳。
《禮記》云:「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都是盛讚華夏文明禮儀之盛大。
《詩經‧大雅‧民勞》有句話:「敬慎威儀,以近有德。」意思是親近有德之人,必須莊重自己的儀容,戒慎自己的舉止。
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則為佛弟子持守日常的威儀。佛門培修儀態的莊重,從行住坐臥中,時常學習身除習氣,諦觀自心,不忘正念。
隋‧天台智者大師《龍藏1483‧116冊;法界次第初門‧卷下》記載:「出家尸羅,所謂出家沙彌、沙彌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大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律行。」足見禮法的重要性。
佛門威儀
在佛門中,語默動靜安詳,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禮儀。僧團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用意在培養一個人出眾的威儀。昔日馬勝比丘以威儀度化舍利弗,成為千古佳話。因此,樹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條件,更可以成為度眾的方便法門。
身語意的行止,表現在外,就是生活禮儀。一個人如果站沒站相、坐沒坐相、衣冠不整、談吐庸俗,這就是缺乏生活禮儀。因此,佛門中的四威儀: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就是從行立坐臥來訓練威儀。
學習威儀參考書目;《沙彌律儀要略》、《學佛行儀》、《毘尼日用切要》。
禮儀
中國有禮儀之大,古稱夏。有服裝之美,謂之華。燦爛的文化,高尚的行為準則,優秀的傳統美德,都是通過禮節儀式和禮儀文化服飾來呈現,是我們內在道德要求和外在行為規範與約束的體現,所以中國才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孔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禮記》:「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荀子《修身》:「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人生之中有誕生禮(出生禮)、冠禮(成人禮)、婚禮、壽禮、喪禮稱為五禮。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有相見之禮、賓客之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家庭成員禮儀、企業禮儀、面試禮儀、宴席禮儀、電話禮儀、傾聽禮儀、涉外禮儀。
「禮」在中國古代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其含義十分複雜,它是「祭神以致福」,「規定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從狹義來講,禮可作為禮貌、禮節、禮儀的通稱,指人際的、社會的、乃至國際間的交往過程中,應該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親善和友好的行為規範。
「禮儀」則是禮節和儀式的總稱,它本身就有內在的「禮」和外在的「儀」兩個方面的含義。禮是儀的本質,而儀則是禮的現象。只有禮和儀完美結合,才是完整的禮儀。
幾千年來,中華文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周文化,以及周公創立的相當於憲法的禮樂制度,除了對維護周朝的社會秩序起到積極的作用之外,也對後世的國家治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為後來中國的先進文化和封建禮樂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能自立於世界之林,千年不變的模式。
慶典
慶典活動是社會組織團體面向社會和公眾展現自身、體現自身的領導和組織能力、社交水平以及文化素養。通過邀請知名人士和記者參加,還可以擴大影響。常見的慶典儀式有法定節日慶典,某一組織的節日慶典,特別是「日、週、月、年」的慶典儀式。
節慶活動:節慶是利用盛大節日或共同的喜事而舉行的,表示快樂或紀念的慶祝活動。
紀念活動:紀念活動是利用社會上或宗派道場組織,具有紀念意義的日期而開展的公關活動。通過舉辦這樣的活動,可以傳播宗派組織的經營理念、經營哲學和價值觀念,使社會公眾了解、熟悉進而支持本宗派。
典禮儀式:典禮儀式包括各種典禮和儀式活動,如開幕典禮、開業典禮、項目竣工典禮、畢業典禮、頒獎典禮、就職儀式、授勳儀式、簽字儀式、捐贈儀式等。典禮儀式的形式多樣,並無統一模式,有的儀式非常簡單,有的儀式非常隆重、莊嚴。
周朝禮樂文化
德和思想是周文化的精髓所在。
以禮立序,禮以約行。
樂以感志,以樂制和。
以德為先、以德治國。
禮俗的種類:婚嫁禮俗、飲食禮俗、祭祀禮俗、喪葬禮俗、生育禮俗、交往習俗、禮儀及用語。
結語
長老講授如此完整中國的禮法與典法,也讓我們了解原來禮法與典法有如此多樣性,有許多禮法是從小就耳聞的,卻不曾進一步的一一的解析,本次真的讓僧眾們學習到很多知識。
從發自內心而展現在外的,才是真正的禮儀,期待能有進一步的實作課程,讓僧眾不僅於理上明白,更能真正實踐在外,期待每位真佛僧眾、弘法人員皆具有良好的佛門禮儀、攝眾威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