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多端,須無一處粘住
文/蓮曉上師
嘮叨的人好多,為此批評嘮叨的人也好多。
想改變世界的人好多,最後什麼也改變不了的人自然好多。
佛法是想改變世界(救度娑婆),改變不了也無所謂。
菩薩慈悲的淚白流了?
如果(流淚)有意義的話,也是片刻(一時)。
慈悲的淚,能夠度化眾生……
以幻度幻而已。
眾生執幻,菩薩不執幻。竭力而為,又不執著。
念頭握住了物象人情之後不能放下,就是執著。
在一個家庭、單位、圈子、情境中,執著誰的一點差錯、不對、不應該,形成要求對方「若不改正」誓不甘休。
貪瞋癡「激動」了,「不安」隨之更烈。
一方是執於「錯」,一方是執於「對」。
一方是執於「到此為止」(不想解決),一方是執於「到此不能為止」。
由吵架到戰爭,小中大爆炸,地球上天天「不止」。
如果嘮叨是「你認為的錯」的話,她說是「為你好」……
不知不覺中,潛意識已展開強求(別人)的「完美」。
「反對」你嘮叨,同樣容易執於「這個反對就是對」。
誰能沒有錯、沒有執著?!
誰能什麼事都那麼精準、恰當、不犯一點過失?!
可以少些接觸你受不了的事。
避無可避時,就以學佛的正知見地修為以及技術性方式,而應緣處之。
以念頭的沉迷與過緊,作為學習放下的必須。
包容不完美為上。不能者為中下。
一切的所謂對錯美醜的確立,都不是堅不可摧的確立。
一時一地、因應不同的人,而各有不同的認為。
你認為、他認為、她們認為、太多不同的的認為。
無量無邊的認為。有點恐怖。
看世界眾心執著的念頭,比排山倒海的恐怖更恐怖。
糾結上了,不願解:各自認為應該的、我才是對的……
有時別人認為他對,我不認為:
那我就帶頭停語。
或轉向另一話題。
我認為不是問題的話題,他還想爭論、不休,我也堅決停,或轉移話題,在頓然中,或漸然中。
要保持友好關係,但又互不認同,也是可以的。
會形成千萬種情況:或近或遠,或淺或深,或曲或直。
「一眼」在地球之上,眨眼之間,萬事皆空,執之何用?!
分別是可以應用的,執著也是可以應用的。
應用於自度度他,除此無用。
屬於入世的方法、在使用、運用上是應該的。
不爭,就是放下。
並不是形相上不分別(統一笑容、統一服裝、統一吃什麼、做什麼活動等等),而是在核心上不分別。
道不分別,就是:
展現的形態上,不由分說,萬紫千紅。但萬紫千紅本質為空性,「無所得」(蓮生師佛教示)。
不執,就是隨其心意現象變化多端,卻並無一處粘住。
不產生死實而不可解脫之惑之感。
不產生住相的緊張、受縛、不自主、不自由、不安等後天人為狀況。
不可解脫狀況是後天幻生的,是擅自執取後的痛苦。
現實中、視頻中、言語中,可目測耳聞到:
凡人各種煩惱痛苦的量大量小狀況,都是由執取的程度,決定其病情大小的程度。
萬事只是相對的對錯美醜。
小說家倪匡(衛斯理)先生說:你看上去算不上非常漂亮,但卻是非常漂亮。
當時黃霑、蔡瀾都在場,據說似乎都不太明白。
筆者以為,可以有多個理解,其中之一就是說:
不符合眾人標準、觀點中的「非常漂亮」,但卻可以符合某人感覺上覺得的「非常漂亮」,符合我倪匡者偏好上的「非常漂亮」。
人跟蒼蠅,大家都具有同樣的佛性,但在現實幻象世界中,分歧還是蠻巨大的。
對於蛋糕好不好吃?
人有人的看法,蒼蠅有蒼蠅的看法。
所以不要勉強別人,不要改變蒼蠅。
對於大糞好不好吃?
情況也是一樣。
小學程度的理解不了中學程度的,中學程讀的理解不了大學程讀的。
這跟歧視無關,跟智慧、理解、成長階段、業緣、命運、偏好、選擇等等有關。
俺對蒼蠅沒有歧視,不評價它吃什麼喜歡什麼。
關於世人各自認為的對手、小人、怨家等等也是。
各自「自主快樂」為要。
在不損人的大前提下,要問自己今天快樂了嗎,比任何涉及他人的問題更為重要(方便法門之一)。
自度了嗎?
才能度他!
都沒能力站在岸上,可能挽救落水者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