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害只是思維上的偽設
■文/蓮曉上師
欠與賺的平衡關係
在得到越多的人幫忙或迴向時,意味著所「欠」的人就越多。
開自己糧倉分糧救濟他人的人,下世當然是福分上的大鱷。受了糧、得到救濟,卻一直懶得做善事的人,來生自然是蝦毛。
專吃別人,而自己一毛不撥的,到頭來理所當然是餓鬼、是耕牛、是泥巴了。
如果為自己、為親人而求助於很多人,這樣的臨時應急、救急也是一種辦法。自知因果,果因即可。
自身(及受惠眷屬)從此應當更加努力修行才好。
若有什麼能力與條件,就用什麼能力與條件回報。
又常唸經迴向別人,多做善事(包括發出善念、祝福等)。
平時已比較有積累就最好。不是臨急抱佛腳。
善事即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沒錢沒力至少也要出心。
因果法則是天然的精算師,三世的欠與賺,來來去去的表現,必然毫釐不差。
常見有因重病而得到捐贈的,病治好之後,那些多出來的贈款,全部還給公益。這是自心作出的恰當自律。
明白因果,順應其力,得失平衡,有無不住,才能遊戲自在。
筆者所知,若唸經做法事幫忙別人,一旦受人錢財,自然替人消災,自身的福分功德等即時「過戶到帳」到別人處。不用「二十四小時才到帳」。
如果在量(數量)與質(認真、誠意、恰當、美好)上,互相對等還好,若是別人給予自己的,多於自己付出給別人的,那無疑就欠別人的了。
應該是寧願自己做的、付出的,務必要多於別人給予的,甚至遠遠多於而又無有多於的住念。
為此,平日就得精進修行(離貪、瞋、癡),修心(儘量隨念隨消,不滯於任何善惡念,超越貪、瞋、癡)。
並常為眾生著想,有外在機會付出,就努力付出與奉獻(當然要儘量保持自然自在與輕安),無外在機會付出,就由心念上去付出與奉獻。
持之以恆,一點一滴耐心地積累善淨功量。
這樣,才能對得起恩惠、幫忙自己及對自己好的一切人等。
那個因果關係才能平衡,美好空妙,不虧欠別人,不有愧疚。
才能天天輕安,一年四季吉祥如意,心內心外天下無賊。
平等無涉之涉
不討厭砂石,不迷戀鑽石
鮮花鼓勵了你,大糞助長了你
不喜歡和喜歡平等
有錢了和沒有錢了平等
一旦如此不涉
反而沒有不美滿的
法則從來不會反對什麼
自然永遠隨順你的選擇
你走向悲催它沒什麼
你走向快感它也沒什麼
只有菩薩慈悲
動了一絲惻忍之心罷
受傷害只是思維上的偽設
行者如果覺得受到傷害,即是落入「受害者」的思維,那其實是大腦製造的分離幻象。
大智者必須洞見,「害者」與「受害者」本體上等無差別。
只有這樣的真證,才不會構成問題。
所謂問題是後天的幻分,如果幻分執實了,即便落套在因與果的互為迴圈中。
所以,一切順逆、貶讚都無關緊要。
行者要能忍能勇且空(離),站在本體上參與幻分的遊戲(不離)。
行者只須照見任何幻存中的真善美,和全體事物的清淨。
每一個人都是真善美的存在,以及本質上的空性。
無住已了
欲望、奢望著繼續張望,一邊失望著一邊希望。
無病呻吟還那麼囂張,負隅頑抗著故作堅強(趙照的歌詞)
不是說期待是對是錯。
而是世人往往會在期待裡輪迴陷落。
當你祈求,祈求就附帶著緊張結果。
於是結果無論怎樣,你都會失去天國。
當你期盼,順著期盼就不知不覺地迷入。
於是被它牽纏著,就一定不會抵達淨土。
當你無不為,而又無一絲滯住在無不為。
那不用任何東西去導致,你就已經解脫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