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舞自在─【品味人間】
人感到欣慰的是遇到好的讀者,希望讀者能夠完全理解作者整篇文章要表達的意思。但,有句俗語叫「天涯難尋知音人」,這意思是說,讀者要真正了解作者的「原意」,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從事寫作多年來,本人就常常發生被讀者誤解文章原意的情形。明明意思是這樣,但很令人奇怪的,讀者回饋心得感想的時候卻是不一樣,有他另一番見解,這時只能搖頭嘆息自我檢討:「是我的寫作表達能力不好!」或者從正面看待這件事情:「至少他認真讀過文章,才會有另一番自己的看法!」
然而,有一天我忽然醒悟,原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鴻溝是本來就存在,讀者錯解作者的原意,其實是「正常」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作者與讀者之間本來就存在的文化差異與社會時空背景的不同,這是錯解的開始。
可是,難道因為先天差異,作者的作品就這樣任由他人隨意解釋嗎?或者說,讀者完全可以採取一種「完全主觀」的看法,用「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的心態,來詮釋所接觸的作品?
其實答案應該很清楚了,大家應該都同意「作者的原意應該被尊重」!只是,如何了解創作者的原意?讀者應該透過什麼方式來理解創作作品?這就成為一門很大的學問,這門學問如果用專業術語來說,就稱為「詮釋學」。
不過今天並不是來上課,只是來分享一點個人如何「詮釋」文學作品的一個小小方法,它叫「疑問句閱讀法」。不敢說這方法一定能夠「完全」理解作者的原意,但至少能夠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幫助讀者「很快地」抓住作者要表達的「精神」、「要旨」。
從個人的寫作經驗得知,每一位作者創作的動機其實是心裡先有「話」想說,然後才開始構思發展出整篇文章的架構,接著才開始「布局」,最後在適當的關鍵地方,將那一句或一段話寫出來。為了這一句或一段話,作者可以用幾百字或幾千字或上萬字或寫一本書來「發展」、「布局」。
而「疑問句閱讀法」目的就是在找出作者心中想說的那一句或一段話。
方法很簡單,就是「試著」將我們所閱讀的書名或文章名稱或者書中的章節名稱加上三個「W」—為什麼(WHY)?是什麼(WHAT)?如何做(HOW)?然後從書中、或文章裡面、章節段落裡面找出對應的答案。
為什麼說「試著」呢?因為有些文章要用「為什麼?」,有的要用「是什麼?」,有的是屬於「如何做?」的問題。而且有些文章可以三種一起問,有些只有兩種、甚至只有一種,都不一定,所以要先「試」。試出來了,就開始找答案。如果是加在書名上的疑問句,答案從整本書裡面找;如果是加在章節名稱的疑問句,答案就從整個章節裡面找;如果是加在文章名稱上的,就從文章裡面找答案。
找到答案,至少您就可以掌握文藝作品的「精神」、「要旨」,至少就不會錯解作者的「原意」,也可以說您就是作者的「知音人」,因為你已經「聽」到作者創作當下心中的聲音了。
下一篇文章中,我將以蓮生活佛的文集作品為實例,試著用「疑問句閱讀法」來找出活佛在文章裡面,想告訴我們的「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