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舞自在─【品味人間】
有一個老和尚,他得了重病躺在床上,整天都發出「唉啊!」「好痛啊!」的叫聲。有一天,跟在他身旁的小徒弟終於忍不住說話了:「師父啊!以前您不是時常跟我們開示,說我們人的身體是四大假合而成,是因緣所生法,既然這個身體是假的,那你為什麼整天疼得唉唉叫呢?」
老和尚聽了就說:「小徒弟啊!我們身體是假的這沒錯,但是這個痛卻是真的啊!」
佛教徒都知道,「無我」是佛教的重要特色,不管是「小乘」、「大乘」乃至「密乘」,儘管修行方法各有特色,但「無我」法印,卻是三乘所共修,修持「無我」法印,可以煩惱止息,也可以解脫生死。
然而有些人卻以為「無我」就是什麼都沒有,就好像上面故事說的一樣,小徒弟以為修證「無我」,就是沒有任何情感,不會痛,也不會癢,不會冷,也不會熱。如果「無我」真是這樣,那修「無我」不就是變成「石頭」一樣嗎?
事實上,當釋迦牟尼佛講述「無我」義理時,確實也面臨當時印度各派思想類似的質疑,種種的爭論其實都圍繞這一個主題而開展。這項的爭論焦點在於:如果「無我」是真理,那到底是「誰」在承受業報?如果「無我」是讓人修成像「石頭」一般沒有情緒、沒有感覺,那就變成沒有善惡報應,也沒有承受業報的個體了。
當然,這樣的質疑是誤解了佛教的「無我」觀,不過很有可能是連佛教徒自己都會誤解,就好像故事中的小徒弟誤解的一樣。
談到「無我」,就必須談到什麼是「我」。一般人認知的「我」,就是以為這個能夠思考的身體,就認為是「我」;或者是,認為這個身體裡面,住著一個主宰肉體的精神實體,而且這個精神實體是「常住不變」,會輪迴六道的精神實體,也就是我們一般人統稱的「靈魂」。
於是有的佛教徒在解釋「無我」時,時常就會很快說,因為釋迦牟尼佛提出「無我」思想,所以佛教就是「無靈魂」論,而且說:「佛教不承認有靈魂。」
這種解釋,也跟小徒弟的錯解一樣。我們可以套用老和尚的話來說:「小徒弟啊!執著我們這身體裡面有個常住不變的靈魂是假的,這是沒錯,但這個作用卻是真的啊!」
所以佛教「無我」思想,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我們一般人執著有一個物質上或精神上的「本體」,這都是「假」的,這個「本體」其實是「因緣和合」而成,不過,雖然執著有一個不變的本體是不究竟的,但是這本體的「作用」卻是「真」的。
也就是說,在「無我」與「緣起」二種思想詮釋下,佛教徒可以說一般人執著有一個常住不變「本體」這是「不究竟」,但卻不能否定這個「現象」存在,更不能否定「有」這個「作用」。而且「不究竟」並不代表「不存在」,就好像我們不能說,我現在這個會呼吸能思考的身體「不存在」一般,這個「存在」只是「無常」而已。
但是接下來,可能有人會問,如果這個「本體」不究竟,那什麼才是「究竟」?
佛教八宗共祖「龍樹菩薩」,就用「緣起性空」來更進一步解釋這個疑問,龍樹菩薩說,緣起現象是「有」,這我們不能否定,但「當體即空」,「空」才是「究竟」真理。
只是,什麼是「空」呢?
這時龍樹菩薩就不以直接方式來說明「空」,祂提出「八不中道」思想來詮釋「空」義: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引自龍樹造《中論》—觀因緣品
龍樹菩薩說,「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這些全是在這個世間可以清楚觀察到的現象,我們不能否認,只是這些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無常。只要我們「不執著」這些相對的「二邊」,就能契入「中道」,就能明白什麼是「空性」,就能知道什麼是「緣起性空」。
在龍樹菩薩看來,「空」既不是精神實體,也不是物質實體,但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是不能用語言來直接說明,「空」只能用「善觀因緣」來「實踐契入」。
當我們體會到「緣起性空」,這時就能清楚了知「當體即空」,也就能體悟到「無我」、「空性」的真實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