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接(朱鍾勛 醫師)
年近七十的吳奶奶今早起床時,突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好像牆壁、房間的擺設都在動,她的身體搖晃傾斜,站都站不穩,趕快躺回床上,但暈的感覺還是持續。她想到自己有高血壓,很擔心這會不會是中風的前兆?王女士是一位年約六十歲的家庭主婦,平常因為高血壓、糖尿病,經常出現有天旋地轉、噁心想吐的感覺,發作的同時,血壓也都特別的高,她心想是不是中風了?經診斷發現,她們的暈眩是由於內耳不平衡所造成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眩暈實例就是暈車、暈船,看看他們顛簸不穩、噁心,甚至嘔吐的樣子,實在是痛苦極了。我們可以自由自在的行動而無困難,例如走路、跳躍、騎單車等,除了要有健全的四肢外,尚須要有協調肢體動作的功能,而這個協調工作就是由前庭小腦系統、視覺系統及本體感受系統三大平衡系統來統合。
內耳位在耳朵之最深處,可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做「耳蝸」,是聽覺器,另一個叫做「前庭」,是平衡器。前庭平衡器可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主控制旋轉平衡的三半規管,另一部分是橢圓囊和球狀囊,它是控制直線性平衡的,包括地心引力。因此,內耳又叫做「平衡聽覺器」。
耳蝸與前庭都浸泡在共通的內外淋巴液之中,因此在臨床症狀上就產生一些複雜的關係。換句話說,平衡障礙可能會導致聽覺症狀,也就是可能會有聽力障礙、耳鳴等症狀。在前庭向大腦傳送電波路途中,前庭核與迷走神經核相鄰,前庭核電位的變化常會影響到迷走神經核,引發迷走神經之興奮。因此也會產生噁心、嘔吐、盜冷汗之迷走神經的症狀。
頭暈和眩暈是不同的。頭暈時,人的感覺是頭昏昏、腦重重,但不會併有噁心、嘔吐的情形,且大多是因為全身系統性的內科疾病造成的,如心臟瓣膜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貧血、甲狀腺功能失調、藥物副作用、身心症等等。
至於眩暈發作時,病人會感覺天旋地轉、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甚至躺在床上無法起身,且多數是內耳不平衡所造成的。眩暈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許多不同疾病所共有的一種症狀,病人會感覺到自己或周遭景物在旋轉、搖動或跳動。眩暈症是非常複雜的,除耳鼻喉科的疾病外,內科和神經科的疾病也常併有眩暈的症狀。
眩暈症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內耳性或末梢性眩暈,二是中樞性眩暈。一般來說,末梢性眩暈比較沒有危險性,且大都會自然緩解,但是如果是中樞性眩暈則危險性高,且不易緩解。
內耳性或末梢性眩暈,常見的有「良性陣發性頭位性眩」暈,此症是最典型的動作誘發性眩暈、頸部血液循環不佳、梅尼爾氏病、前庭神經炎、外淋巴漏、內耳中毒症、內耳迷路炎、前庭性麻庳、末梢前庭病變等﹔而中樞性眩暈則有脊骨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腦幹血管病變、小腦橋腦角腫瘤、小腦病變等。
至於臨床上最常見的眩暈是梅尼爾氏病,病人會反覆發作,但每次眩暈來得快,去得也快,約耗時數分鐘到廿四小時內;其病理原因為內耳積水,併有陣發性眩暈、波動性聽力損失和耳鳴現象的人則僅佔十分之一。另有十分之四是屬於只有反覆眩暈、噁心、嘔吐,但並無耳鳴、耳悶塞感及聽力減損的症狀的非典型梅尼爾氏病。
至於耳石脫落症,也是常見的眩暈原因,此類病人約佔眩暈病人中的十分之二,病人常是起床時,頭部感到一陣眩暈,若頭暫時不動休息一下,就會馬上恢復,發作時間僅數秒鐘,不會有噁心、嘔吐或耳鳴、聽障等症狀。一般病人會在一年內痊癒,發作期間只需做頭頸部的眩暈復健運動即可。不過,也有復發的可能性。
還有,前庭神經炎也是常見的眩暈之一,約佔眩暈病患的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其發作時間在數天以上,但復發率低。病人在發作前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且生平第一次突發眩暈,並無耳鳴、聽障及其他神經症狀,眩暈時會併有噁心、嘔吐及走路不穩,約一週後才會覺得穩定,要完全復原則需數週。其治療的方式是以復健為主,藥物為輔。
在治療眩暈症方面,可分三個層次來看,輕度,僅對生活機能有些許影響,或是只有輕微的噁心、耳鳴、心跳加快等症狀,也就是第一階段的治療,藥物制劑約有百分之七、八十會好。第二階段,可採侵入性、破壞性治療,或中耳藥物注射抗生素、類固醇等,不過,其缺點是聽力會減退。第三階段則是手術治療。
眩暈的預防及保養之道,除了接受藥物治療,睡眠要充足,生活作息也要正常,煙、酒、咖啡、熬夜等都應禁止,並避免壓力刺激。在飲食上面,太鹹、太甜的食物都應避免。藥物方面,像是荷爾蒙、化學性毒素的藥物都要注意。
多數的眩暈病人只要飲食、生活及藥物三方面配合,即可達到良好的控制,生活、工作也都能趨於正常,因此,有眩暈症狀就應及早就醫,千萬不要諱疾就醫而影響到工作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