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接(朱鍾勛 醫師)
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成年人會有下背疼痛的經驗,大多數是因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造成肌肉緊繃,或肌腱發炎,經過姿勢矯正、休養及藥物治療,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然而也有一些患者卻有持續性的下背疼痛,且疼痛可延伸至大、小腿,甚至造成腿痠麻無力,此即所謂的「坐骨神經痛」。
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頗多,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是腰椎間盤向後突出,造成神經根的直接壓迫,此症狀即稱「椎間盤突出症」。椎間盤是連接兩椎體之間的盤狀纖維軟骨結構,使脊椎可以在相當的角度之間活動,有如避震器的功能。腰椎有五個椎間盤,是下半脊椎主要的活動關節。腰椎橫剖即可見椎間盤主要是由周圍的纖維環及中央的髓核組成。
椎間盤的纖維環於成年後因磨損退化及含水量的遞減、外力的撞擊等逐漸出現裂隙,髓核的含水量(原超過80%)漸漸減少,彈性及緩衝的能力也遞減,當脊柱因不斷的重複受力,尤其是彎腰搬運重物、長時間彎腰工作,或因瞬間扭腰、突發的受力過重,或車禍外傷等原因,髓核經由纖維環的裂隙而向外突出即形成「椎間盤突出」。
突出的部位常見於椎間盤的後側方或後方,後側方的突出將直接壓擠到構成坐骨神經的神經根,90%以上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於下面兩節(第四到五腰椎間及第五腰到第一薦椎間),造成腰痛、腿麻、下肢疼痛、甚至不良於行的椎間盤突出症狀。
症狀及病程
當髓核逐漸擠進纖維環裂隙時,因為纖維環內有痛覺的細小神經纖維,患者首先出現的症狀是腰痛、下背痛或背部僵硬,此時因為還沒有壓迫到坐骨神經根,並沒有下肢的麻痛現象,經由平躺臥床休養數日後症狀大多可減輕或消失,但若回到工作或腰部活動增加,腰痛可能重複復發。
重複的復發或瞬間的重創將造成纖維環的裂隙擴大,髓核及纖維往後突出並壓擠神經根,此時腰痛的現象常反而會減經,但卻有神經根壓迫的症狀,常造成臀部痠痛,並放射到大腿後方、小腿外側,甚至於腳背等處。
較輕微的椎間盤突出經適度的休養、腰椎牽引復健及藥物治療,症狀仍可改善或逐漸消失,但同樣的有復發的可能。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及神經根壓迫,經由藥物及復健治療效果可能有限,嚴重時症狀持續,疼痛不已,甚至不良於行,必須藉由手術治療才可症狀解除。
診斷
醫師很容易可由詳細的詢問病史及一般的檢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症。檢查時將患者腳伸直並上舉,正常人可到八十至九十度仍沒有腳痛現象,腰椎間盤突出時,腳上舉三十度以上就可因神經的牽扯而腳痛加劇。經由一般的X光檢查、磁振造影檢查(MRI)或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可將脊椎、脊髓、神經根、軟骨等結構顯露無遺。
輕微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經修養、藥物及復健治療應可改善,在急性期必須平躺臥床休息,避免彎腰或劇烈運動,平時需養成正確的姿勢,以避免復發。需使用有椅背支撐的座椅,最好使用腰墊以增加支撐力,開車或長途旅遊時亦應如此。復健治療以熱療及腰部牽引為主,需積極有恆心的接受數週的治療以期神經壓迫有減輕的機會。
以七十公斤的成人為例,正確坐姿脊椎的壓力大約廿五公斤,站著脊椎壓力七十公斤,不過如果錯誤坐姿,脊椎的壓力高達一四五公斤,坐著前傾二十度拿東西,脊椎壓力更高達二百公斤。正確的坐姿:臀部要靠椅背,兩腳平穩踏地,髖、膝、踝的彎曲度應該要稍大於九十度,做高椅子的時候,腳下可以墊一個矮凳。至於站立時要抬頭挺胸,背部打直,縮小腹,盡量不要穿高跟鞋。
治療
椎間盤症為經年累月導致的變性疾病,所以平日保持適當的姿勢(包括站姿、坐姿與行走姿勢),避免不當的姿勢與用力,尤其是探身提重東西,以及持久固定的異常姿勢。平常則做柔軟體操或適當的運動訓練腹肌與背肌,則可預防或減輕已有的症狀。
對於輕度或中等度症狀,可採保守療法,使用止痛及肌肉弛緩劑,暫時減少不必要的行走或提帶重物,尤其是長久行走或站立,或急速的彎扭腰部。床舖不能太軟,急性期症狀厲害,則需完全臥床休息,待症狀緩和,才開始有限度的活動並往往需要穿上軟性背支架或緊身褡(Corset)。
其他按摩熱敷或物理治療,則可減輕病痛,骨盤或腿部牽引,主要功用為限制病人臥床休息,使肌肉放鬆,減輕脊椎的壓力。還有以類固醇做局部注射,或以放射頻率電流做椎關節除神經術,也有相當的療效。
也有人嘗試經皮打入椎間盤一種木瓜酵素或膠原酵素(collagenase),稱為化學核溶術以溶化部分椎間盤,減少其對神經根之壓迫,解除疼痛及麻痺。這種療法,對輕度椎間盤突出之病例,常有令人滿意的療效,惟對慢性或腰脊椎症或椎間盤已破裂的病例,則不宜施行。
一般而言,在接受過積極的復健治療六週後,仍有下肢疼痛或腳麻現象就可能需要手術治療,青壯年須工作但症狀反覆出現的患者,也大都需要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