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從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沒有出生,也沒有滅,既然不生跟不滅,那就是空的。
文/西雅圖雷藏寺
二○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晚上八時〈西雅圖雷藏寺〉大雄寶殿裡人潮匯聚,來自世界各地及美國各州的四眾弟子,虔誠恭敬的跟隨著聖尊蓮生活佛盧勝彥修持「阿彌陀佛本尊法」。
聖尊蓮生活佛開示,【釋迦牟尼佛說阿彌陀經】,提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相共同讚嘆,廣長舌的意思是真實語,可以蓋住整個三千大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有鸚鵡、孔雀、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都是阿彌陀佛的顯化,這些鳥能夠發出和雅音讓人感動,自然就會念佛、念法、念僧,會自動的勉勵自己修行。
進入「你問我答」。
弟子:請問發菩提心去幫助眾生,是否需要有師尊的手諭或手令?因為,如果有人生活不如意、家庭有問題,弟子會教他們唸經、唸佛號、摺蓮花;如有墮胎的,弟子會幫他們安排去雷藏寺安奉水子靈、怨親債主牌位。他們改善了,也有很多眾生願意皈依師尊來修法。
但問題出現,有位退隱(高深的弘法人員,〈真佛宗〉同門)跟我說,我如此去幫助眾生,又沒有師尊的手諭或手令,會招引大批的鬼來害我,如果害不到我,那些鬼會向我身邊的親人下手。弟子很矛盾,心裡也懷疑,是否還可以繼續做?
聖尊:發菩提心幫助眾生,本就是每一個行者都要做的,不需要師尊的手諭或手令才去做。引導他們去點光明燈、安水子靈牌位、怨親債主牌位、教他們摺蓮花、唸佛號、唸經,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的。
怎麼有這種高深的弘法人員?而且是退隱的〈真佛宗〉同門?自己不明白,給人家亂講話。你可以繼續做,不要聽他講的,你可以上天堂,下地獄的是他。五百萬弟子要這樣子發菩提心幫助眾生,不會有什麼事,有事情找我。
聖尊接著講【維摩詰經】。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旃延是佛的十大弟子中「論義第一」,也就是很會解釋佛的法句。釋迦牟尼佛跟迦旃延講:「你代表佛帶領大眾去維摩詰那裡探病。」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迦旃延就回答:「世尊,我不能夠勝任帶領大眾去探視祂的病。」
「所以者何。」為什麼呢?
「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想到過去釋迦牟尼佛為所有比丘講佛法的大要。
「我即於後敷演其義。」我再跟這些比丘講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要義。
「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佛常常講無常、苦、空、無我、寂滅。迦旃延對這些比丘講什麼是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無常,也就沒有常態,這世界本來就沒有什麼常態,會經常變化。
苦,例如八寒地獄非常冷,八熱地獄非常熱,八寒八熱地獄是非常苦的。
空,將來都會空掉的,再好的房子,都會壞的;賺再多的錢,也是空的。
什麼是寂滅?學歷史、學地理的都知道,地球成、住、壞、空,所有生物滅亡已經有七次以上,這是寂滅。這些是我隨意講的,佛經裡解釋更多。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這時候維摩詰來跟我講:「喂,迦旃延。」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都是以生滅來講實相法,實相法不是這樣子。像我剛才講的,也是以生滅來講實相法,是會被維摩詰罵的。有生有死的這種法,叫做生滅法,是幻相,我們人的存在,就是一種夢幻的現象。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性是沒有生滅的,沒有什麼時候出生,也沒有什麼時候死,但也是無常,怎麼是無常呢?
維摩詰講:「無常就是常。」其實,無常在因果裡面來講,也都是常。你吃了什麼就會怎樣,看起來是無常,其實是常。因為吃了有毒的東西,所以會拉稀,這看起來是無常,但因為有因果在,所以是常。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五受陰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有苦在裡面。
色,如老苦、病苦。
受,我們以前拿刀來削鉛筆,不小心削到自己的手指頭,會痛,這是受苦。
五蘊大部分都是苦,但苦跟樂是相等的,因為,都是從你的心發出來的,例如,失戀是由心所產生的,走出失戀也是你由心所產生出來。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所有的法本來都是空的,畢竟無所有、無所得,【心經】講得很清楚:「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本來畢竟無所有,是空的意思。
「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我跟無我是相等的,我就是無我。現在這個色身有一天也會變成沒有,所以空。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幻覺出來的東西,所以畢竟無所有,房子、車子、眾生都沒有,什麼都是沒有,就是空的。
我跟無我是二,但也是一,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這就是無我的意義。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法本身是沒有生滅的,是寂滅的意思。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維摩詰講了這些法以後,「彼諸比丘心得解脫」,就解脫了。
佛性從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沒有出生,也沒有滅,既然不生跟不滅,那就是空的。眾生也是不生不滅的,那就是空的。本來就是平等的,本來就是不二的,本來就是空的。
聖尊蓮生活佛妙語如珠,由淺入深的闡釋無常、苦、空、無我、寂滅的難解法義,四眾弟子因此領會維摩詰大士的微言大義,人人歡喜踴躍,頂禮聖尊蓮生活佛與壇城三寶,獻上至誠的恭敬心與感恩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