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曉上師─【感知生命】
筆者聽說過一件事情:有一個人去坐車,碰巧車裡擠滿了人,外面下著雨,車裡真的是很多人,這時他覺得有人用雨傘尖頂著他的腳。
他覺得有點不舒服,想轉過身去斥責,但是因為車裡真的很擠,所以沒有辦法轉身。
等到站了,很多人下車後,他轉過身去想發火,責問那個人幹什麼老用雨傘尖頂著他的腳,很想罵一句「你瞎了狗眼呀!」結果轉過身去看,沒想到那個人真的是個瞎眼的,頂著自己腳的不是雨傘,而是枴杖。
他覺得被一些想法糾纏了,由於瞎猜妄想,而使自己困於怨憤好一陣子,原來只是個誤會。從這個角度而言,自己的思維好像也是瞎的。
這種怨憤很像個怪物,因為外相扭曲,內相則不合情理。有時,親身經歷的判斷也不一定是真,何況是那些聽來的呢?!
這時他明白了,人很容易單憑一些片面的東西就使自己激憤,但不知道原來這些東西存在著誤解或爭議。有些東西是想當然的,不是事實;有時只是事實的一部分,不是事實的全部。
即使生活當中,我們都經常會碰到這些事情,有時候知道一點就認為已知道全部,就憑一點「半真」就認為是「全真」,這樣很容易使自己的誤解不斷加深。這是人的思維裡經常容易犯的一個籠統錯誤。
所以,別人告訴你外面的一件事情怎麼樣,那麼你可能一聽完後就很容易激憤。
但實際上,那只是憑著聽到的一些東西就急急忙忙地做出來的判斷,是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知道部分而已。
所以有些時候,人就會像剛才的例子一樣,以為自己是在被別人頂著,但是原因還沒有被證實就妄下結論,所以誤解竟由此而不幸產生。
人很容易發生類似的錯誤,因此而造下業障。
經歷過這類事情以後,人要學會一樣東西:
當別人對你說一些事情時,你要想自己現在只是聽他說,卻不知道另一半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當你不知道時,最聰明的做法,是不要急翻了鍋似的馬上就做出定斷。
所以別人傳話,告訴你某某怎樣又怎樣,或者哪個地方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那裡的人做得不對,如何如何……。如果你對這種事情有過不少經驗,就不會急於去定論。
為什麼呢?因為必須要全盤瞭解才能做出判斷。如果不瞭解也插上嘴,那要是誤會了呢?如果當事人另有好意或另有苦衷,那麼你就跟著別人一起錯了。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
吃這類誤會的虧不少了,每次都是毫不例外地覺得苦不好受:雙方誤解,互為煎熬,互相對立,又不免山水相逢,冤家路窄,迎頭碰面,鼻孔對鼻孔,目光撞目光。儘管有的會裝模作樣打個哈哈,但心裡疙瘩沒法除,也像有個烏黑的鬼影纏心,不能見光,潮濕發黴。
更有的從此互不理睬,因小事而如仇家,往自己的功德林裡燒上一把火,毀了人生難得的天然純淨的自在與樂趣,很沒有價值。
歷經這樣的「不幸」後,下回能不吸取教訓麼?!
所以,當聽到「小道消息」或「是非」的時候,開始時,人就只能是聽著,非信非不信。
然後有一天,自己真的瞭解到這件事的方方面面,或者聽完另外一個當事人的想法,他、她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前前後後是怎樣的?……等等,才能做出最終判斷,那就會減少出錯的機會。
這些都是人生經驗。所謂長智慧,其中就是要在經驗教訓中去長。
如果一個人是依據一個誤會或片面的東西,而做出肯定的判斷,並且不恰當地傳揚的話,這不就是犯口業了嗎?甚至會導致我們在行動上犯錯誤,這是要非常小心的!
今天,恰逢有同門神秘兮兮地對筆者說,某某自稱是「大師」了。一問,原來他也只是聽別人說,某某身邊的人說某某是「大師」了。
這就屬於太快下的結論。也許是,也許不是,也許連某某本人也不知道身邊的人這樣說自己。
總之要各方多瞭解,才好下判斷。
在塵世,輕率論斷、輕率憤怒、輕率傳揚、輕率譏諷等,隨時可見。
尤其遇到平日彼此有所積怨,或多少有些妒賢恨心的人,更易如獲至寶,也「懶得」求證,便趕快把「誹聞」散播出去,嫉心就得到一時的「快慰」,上演一小段「快意恩仇錄」。就算以後別人有所澄清,也已一時打擊到對方了。
大多的凡人都是喜好貪得一時,而不顧因果、後果之蠢物!
真正有智慧的做法是,凡事先要由良知出發,確實瞭解,而不是捕風捉影地去論斷,更不可有幸災樂禍的心態。
道聽途說得來的,都要先接受邏輯檢驗或各方考證。
筆者很敬佩《真佛宗》某位上師。譬如,有多人以近期很少見到平日已對其有偏見的某同門,而暗示說其退了道心,並產生鄙視的感覺時,上師卻說,也許人家去閉關(精進)了吧!
上師絕不會像一般人那樣,聽到什麼馬上相信什麼,還加嘴斷言、添油加醋,一臉「傻興奮」。
凡有人跟上師以未經證實的片段來暗示某人「不好」時,他的回應時常是往「好」處去假設的,一下就給「負性」的傳聞予以截止,並回歸「中性」,重新進入「無是無非」,同時也提醒了「傳話」者,應持有智慧的辯證靜觀和正確的中道準則。
大家遵守密宗戒律、守菩薩戒時,有一句話要記住:「晝夜長持無念境,煩惱自消心細柔」。
這就是說,晝夜都要有「無念」(淨念)的境界。「無念」就是無所執著的境界,就是要晝夜都沒有執著、沒有迷失。這樣煩惱自消,心細柔和。
如果晝夜都是在「無念」的境界裡,你會自然地慢慢煩惱自消,你的心會變得很細柔、很清明,這樣人生就會感覺比較順坦安樂。
若是你經常做出一些片面的判斷、一些猜測或一些誤會性的判斷,隨之而做出一些錯誤的反應,這會導致你陷入煩惱裡。所以說,我們做人要很嚴謹、很精細、很無執、很柔和、很包容。
我們要很嚴謹,就是我們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有合理。這個嚴謹代表了一種智慧與定力的配合。如果我們沒有智慧的話,那麼生活中會經常犯錯,那你就肯定很不開心。
引領你犯錯誤的東西,終究自然會站立不穩、倒下、被揭露,原來你是錯的。這樣「倒下」就不開心。所以我們做事要有智慧。
— 待 續 —
延伸閱讀:
嚴謹與空船之心 系列文章 文/蓮曉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