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曉上師【雲影風言】
誰認為「高富白」一定最威風?若認為「矮貧黑」更瀟灑,怎麼不行?誰設定了標準與模式?
上帝也沒說什麼,凡人的說辭很多。
都是凡人的指標。人們自己私定的,沒經過阿佛「原則」(本質)上的「同意」。
到了佛國,觀念就截然不同。
最自由民主妙樂無比之國,唯摩訶一切佛國!
其他的,都莫比啊!
活生生的生活,或許需要有所謂的殘缺才完美。
殘缺像花,花不是圓的。花因錯落曲折而「好看」!
須知,佛世界與人間的桃花源、理想國相比,不單形相上更為完美,而且人心上也更為完美。
那裡的人心已經達成或者正在不退精進地去達成:無所迷執的無我、無心。
在哲學的高度上看,若光是形相上完美的城池華景,也是有人想進去,有人要出來。
站在城外的人,總怕錯失機會,稍有風吹草動,就急不可耐地往裡衝。
而裡頭的人,發覺形相上的「完美」也不是「完美」,一旦另有機會,也想往外面遛達。
若與理想有距離,這時,距離也是美的。
所以沒有好壞、沒有對錯,只是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覺受罷了。非風動,非幡動,唯仁者心動而已。
距離也是沒有的。沒有什麼不美或美,這才是絕對。
相比於人間,佛國幾乎「沒有缺陷」。
硬是要雞蛋裡挑骨頭的話,沒有問題就是問題,無敵最是寂寞,「太完美」原來也正是「不完美」。
沒有缺陷就會缺少選擇?
沒有缺陷就會不用努力?
太多人間常有的東西會「失去」?
連形容詞也會大量「失去」?
似乎,問題不是問題,才是問題。原因何在?
人的分裂模式(不一統、不一如)思維,總是站在「左邊」去考究「右邊」,站在「右邊」去考究「左邊」;在「前面」時懷疑「後面」,在「後面」時懷疑「前面」,在「得」時不安於「得」,在「失」時不安於「失」,受盡了二元分別的折磨。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和尚正在講故事,講什麼故事呢?
他講:「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和尚正在講故事,講什麼故事呢?他講:『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和尚正在講故事,講什麼故事呢?』……」
二元分別之下的「故事」沒個完!
幾番風雨,幾數興亡,幾多榮辱,幾度哀樂,幾許寂滅……。
這是無常?這是永恆?還是什麼也不是?!
春夢盛宴—再來,夜雨樓空總相逢。
活在極樂世界,至上行者不會被這些哲學打擾,因為他們明白「了義」法。
路是「彎」的,理是「直」的。
沒什麼黑白、男女、成敗等困擾?凡人都是自找的問題!
問題的「終極答案」是—你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
你生出了問題,才是真正的問題之所在:
你就是這些問題的問題本身!
問題以及問題的製造者,都是一回事。
這也是為什麼「十法界都是如來的聖德展示」的根本「理據」 !
還是那句「本自具足」,足矣!
佛國那兒比人間好上百千兒倍,足夠令一切人等大安心。
活在絕對(一分為二,又二之一如。正是「二之不二」法門)中才是「完美」,才是永恆,才是究竟。
修成一切不執不迷的佛性無心,那是真正的解脫。
這超越了形相上的完美與不完美、誰優誰劣之爭。
完美與不完美,在無所住心之下,是徹底地一統江湖的!
已練成一名雕刻大師,若欲出絕精之品,又有何難哉?真成了佛,要化現一方福報清馨無比的世界,又有何難哉?!
在極樂佛國,示顯形相上的無上完美,這是佛接引眾生的方便舉措和所謂極高級遊戲罷了。
在十法界,有什麼好玩的?
器中不器,不棄中棄。
— 續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