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舞自在─【品味人間】
文章開始之前,先說一則小故事。
在過去中國剛接觸到西方文化的清末民初時期,有一個非常老土的軍閥,看到學生在打籃球,場上好幾個人追逐一顆球,跑來跑去搶來搶去,他老大實在看不下去就下令說:「球有什麼好搶的,俺每一個人都發一顆球給他們,不就得了!」
這故事聽來好笑,大家都覺得這位軍閥實在是俗得可以,誰都知道籃球就是要一顆球搶來搶去才好玩。但是如果說,印度佛教時期也發生類似的事情,「中觀學派」與「唯識學派」為了搶得誰的義理才是最高佛教義理,而爭得你死我活,恐怕大家就不覺得這是一件好笑的事了。
在本文第四篇就曾經提到一個概念,佛陀涅槃之後「法」(真理)已經落到「詮釋真理的人」身上了,而「不同社會文化背景,就會出現不同角度詮釋真理的人」。然而問題點在於:如果詮釋真理的人沒有開悟,再加上如果大家的基本共識是「真理只有一個」(籃球只有一個),那麼各學說派別彼此之間就會產生矛盾,甚至互相問難。
前面幾篇文章我們陸續介紹了「唯識學派」(法相宗)與「中觀學派」(三論宗)的教法義理,簡單來說,「唯識學派」認為實際一定「有」一個「識」存在作用,才能生成我們這個世界以及有情眾生;「中觀學派」則認為這世界包括有情眾生,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有,但是實際上並沒有一個主體存在,也就是「無自性空」。
這下可好了,一個主張「有」,一個主張「空」,但是「真理只有一個」,到底是「空」還是「有」?哪一個學派的義理才是究竟?精彩的籃球比賽於是開打了。
首先,「唯識學派」很聰明地引用佛陀曾經講過的《解深密經》,說依照《解深密經》的分類,佛陀說法針對不同根器的眾生有三種不同時期層次的說法,分別為「有教」、「空教」、「非空非有唯識中道教」。「唯識學派」認為「中觀學派」所說的「空」是「不了義」的,前二個時期佛陀為了讓根器比較差的眾生聽懂佛法,因此把究竟義的佛法「隱密」起來,但到了第三個時期佛陀就不再有任何隱藏,直接把究竟義講出來,也就是非空非有的唯識妙理。「唯識學派」的論師代表分別有陳那、安慧、護法……等人。
在這裡,唯識學派將自己的義理闡述為「了義」、「勝義」,但也並不直接反對龍樹菩薩以來的中觀學派,而是將他們歸類為「不了義」、「方便說」。也就是唯識學派不否認「空」,不過認為那是方便說,唯識思想是在非空非有義理之上的勝義實有。
「中觀學派」論師們,當然不能忍受被貶為「方便說」、「不了義」而開始反駁。他們也同樣解釋《解深密經》,說佛陀隱密起來的勝義才是「一切法無自性空」、「第一義空」的「中觀思想」,而「唯識思想」反而是佛陀說給鈍根的人聽的義理。「中觀學派」認為自己的義理才是「了義」、「勝義」,而反認為「唯識學派」的義理是「不了義」、「方便說」。「中觀學派」的論師代表分別有月稱、清辨、佛護……等。
不知大家發現沒,同樣是佛陀所說的《解深密經》,但不同詮釋的人,又出現不同,甚至兩極化的看法。中觀學派與唯識學派的論爭,就這樣在「空」、「有」義理上不斷衝突,互指對方不了義,標榜自己才是究竟義,從過去到現在,永無休止。而且依照古印度的論辯規矩,輸的一方必須「砍頭」或者「皈依」對方,所以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事。
可能有人認為,這有什麼好爭的,喜歡「中觀」就去修中觀,喜歡「唯識」就去修唯識。這情形就好像,本文開頭所提的故事所說,如果每個人發一顆球,那這遊戲就玩不下去了。
事實上這樣的衝突論爭也不是全無好處,它增進了論辯者對佛法深刻的體會,而且長久來看,經過歷史的演變,彼此之間也產生了「融合」的現象。我們現在所熟知的西藏佛教密宗,就是在「中觀」與「唯識」兩大思想,衝突又融合後所產生的另一個偉大的派別。下一篇文章就要開始談到「密宗」學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