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空流(一)
文/蓮曉上師
科技「提速」了時間
科技與工業在簡樸的時候,從這村子到那村子,都是靠兩條腿。
四條腿的馬相比於汽車,也是太慢。
捎個口信、瞭解個事,跑死馬也。
一個關懷、一句回復,要等上好多天好多好多天。
皇帝的批閱奏章,一個「知道了」(康熙皇帝最常用的批語):
從承德避暑山莊到北京城230公里,用馬跑需要幾天的時間吧。
現在,傳一個批示,手一按,眼未眨,喉嚨裡的咖啡還未下肚,就即到了。
驛站的作用很慢,並不代表時光很慢;微訊的作用很快,並不代表時光很快。
數千年來,炊煙一直由屋頂騰騰上捲的畫面,未曾停過。
如今,柴火的氣味已成回憶。
高鐵路上,已沒有了火車的鳴笛。飛機的速度,早已走得快過聲音(戰鬥機甚至超過三倍音速)。
火車那種嗚咽,恍惚已成了入土之物,是舊時光掠過的擦痕。
以前,常見窗內低頭的女子:
一針一線地像鈔針,精緻的,計算著時間。
忘記了時間時,時間好像也快。一不留神,也白了少女的頭。
茶杯裡,聊些無聊,就消磨了整個下午。
古代與舊時,閑、懶是隨手可得的,也是無奈的。
一塊手帕也會看上好多遍。包糖果的紙,也是個玩意兒呢。
鬥雞?鬥牛?鬥蟋蟀?有什麼好看?!
現代人玩「鬥地主」的電子遊戲,看宮庭劇的「宮心計」的暗鬥明鬥,看打不死的武俠、鐵甲戰士和外星人…
舊時沒有電視、電腦、手機,古時連報紙也沒有,自然會很有閑地:
抬頭看滿天數不完的星星、看燭光的自我剪影,看草地、田野上植物鬼崇似的晃動,以及林子裡螢火蟲那些思無邪似的流閃。
是的,因為選項太少了。
對比產生的問題
眾生在各自認為的有趣中,消磨著時光。
無聊是出自於分別(對比所產生)的判斷和習慣確認。
主觀上,產生了「有與無的滋味是不同」的潛在默認,便會將一時的假設,當成是實質真實。
由潛意識到表層意識,都不知不覺地加以「確認」了。
「認假為真」即源由於這裡。
有趣與無趣,有聊與無聊,被無窮劃分。
於是,坐在有趣有聊的浪花上,被掀到了高潮浪尖,變成所謂很有趣、很有聊。
然而,依浪的持性(一切現象的內規律):
瞬間都會從高處、極高處回落。落於浪低處、極低處這一邊時,那便是當初的相反:
變成很無趣、很無聊了。
浪頭尖頂的刺激消退,就好像性高潮的退去,盡落得個特別空虛。
無物的乏味。
由深甜對比出來的深苦。
住於頂,摔於底時,由於對比差的強烈,自然越發覺得那種低落感情緒。
正如平時每個人都可以正常地看陽光,但如果被困在全黑的山洞多天:
出洞時,眼睛就不能馬上見光。要逐漸適應。否則,會亮瞎眼睛。
這就是對比差的問題,不是眼睛的問題。因為眼睛還是那雙眼睛。
這是個「奇怪」的現象。
科學上的解釋是:
從黑暗的地方走進明亮的地方,眼睛一下子會什麼也看不見,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才會慢慢適應,逐漸看清。
其間,視網膜的敏感度在逐漸增強,以及光化學適應的過程,叫明適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