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22 紫尿 文/蓮接(朱鍾勛 醫師)
- 詳細內容
- 分類:西醫 整理提供/蓮接(朱鍾勛 醫師)
文/蓮接(朱鍾勛 醫師)
一名行動不便且曾有尿路感染病史,得長期使用導尿管的九十歲老婆婆,因尿袋突然變成紫色,讓負責看護她的外傭嚇壞了。原來是「紫色尿袋症候群」合併尿路感染所致。所幸老婆婆並未發燒,食慾及精神一如平常,血液檢查也未發現異常,經更換新的尿管、尿袋,開立口服抗生素治療,給予衛教後已離院,只要後續門診追蹤即可。
一般人的觀念都是「尿液是黃色」的,怎麼會有紫色的尿液呢?其實,紫色的尿液不是常見的現象,這是因為慢性病患因疾病的關係,需要使用到導尿管,而使得流到尿袋的尿液呈現紫色的顏色,所以稱之為「紫尿袋症候群」。
紫尿袋症候群病人的臨床特性
一、女性多於男性
二、年齡較大
三、罹患慢性疾病或認知障礙及需長期臥床之失能病人
四、罹患慢性便秘等的腸道機能障礙
五、須長期放置導尿管(塑膠材質)
六、常患有泌尿道發炎的現象
七、尿液呈鹼性
八、居住在機構中
九、ADL和IADL分數低者
紫尿袋症候群是一個少見的現象,一九七八年首次於國際著名雜誌發表。這些病人常患有腸胃方面的問題(如便秘)及容易有泌尿道感染的情況。臨床上,病人可能無明顯的不適(如發燒、疲勞、食慾下降等)。
為何會出現紫色尿袋的特殊現象?這是因為人體所需的必須胺基酸—色胺基酸,無法自行製造合成,所以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再經腸道正常菌種的消化及代謝作用,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成分。
但是,患有慢性便秘及腸胃道消化功能障礙的病患,因自身腸子蠕動及消化功能的不好,所以食物停留於腸道的時間較長,容易使吃進的食物腐敗而產生吲哚(indole)物質,此物質會在大腸快速被吸收,然後經由肝門循環送到肝臟變成氧靛基質硫酸鹽,經尿液排洩後被含有硫酸酶∕磷酸酶的酵素轉變成氧靛基質的物質。
上述過程再經由如綠膿桿菌、奇異變形桿菌、摩根氏桿菌、大腸桿菌等菌及在鹼性尿液的條件下,才會使氧靛基質轉變成藍色的靛藍和紅色的靛玉紅,這樣的顏色混合在一起時就會使尿袋呈現紫色的現象。
而現行的醫學研究中也證實了這一點,有學者在長期照護機構中,探討具有插導尿管的一百五十七位慢性病病患,進行紫尿袋症候群的研究。其中,常見的疾病有腦中風、糖尿病、失智症等,有十三位被診斷出具有紫尿症,這幾位病患皆有便秘的問題,而必須依賴灌腸或借助口服軟便劑來排便,尿液檢查結果為PH值大於七.○(正常範圍PH值五~七、小於七為酸性、大於七為鹼性 ),尿液細菌培養則為前面提到的菌種。
紫尿袋症候群通常發生慢性疾病及需長期臥床、患有慢性便秘的腸道機能障礙、須長期放置導尿管、常患有泌尿道發炎的現象、尿液呈鹼性……等病患,也常常會出現紫尿袋症候群。
應該要如何來預防紫尿袋症候群的發生?首先,必須常注意病患具有尿道插管的尿袋顏色;其次,平時要攝取大量的維他命C來維持酸性的尿液,同時改善腸道環境,如攝取益生菌、加強腹部按摩等及多攝取水分。此外,經常更換尿管及尿袋、保持皮膚及生殖器官的清潔,加強照顧者及家屬的衛生教育,才能有效避免紫尿袋症候群的發生。少數個案須使用抗生素治療。
尿袋中的尿液會變成紫色﹗原來是一些慢性便秘患者,因大腸中的菌群過度生長,增加產生氧靛基質硫酸鹽的機會,使尿液產生化學變化;若再合併尿路感染,經由特定細菌的酵素作用,產生紅色的靛紅質及藍色的靛質,混合後,就會出現紫色尿液了。
所謂「紫色尿袋症候群」,是指導尿管放一段時間後,尿袋變紫色的現象,臨床偶爾會發現,而發生的二要素即「慢性便秘」及「尿路感染」。也就是說,慢性便秘患者大腸中的菌群因過度生長,增加產生氧靛基質硫酸鹽,使尿液產生化學變化。再加上合併尿路感染後,經由特定細菌的酵素作用,產生紅色的靛紅質及藍色的靛質,彼此混合,就出現「紫尿」。
明瞭紫色尿袋症候群形成的原因之後,就不必過度驚慌,須注意的是: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及衛生習慣。適度的飲水、食用富纖維質的食物,並保持局部的衛生,應該是最好的預防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