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計較別人的「缺點毛病」,將永無寧日。
文/蓮曉上師
副標題:
眾生可以很輕易的將快樂變成不快樂。一切的貪執,哪怕是輕微的貪執,都是不真實的。
要避免「好東西」變成負擔
真正的禮貌是不客套的。客套就是造作。因為你我他一如。
圓滿的心行是沒有顧慮。顧慮是因為執實於分別(著相)。
很多人顧慮自己的親人:
他們的身體、財運、他們的喜怒哀樂……
這些顧慮一生出,連自己的自在快樂都沒了。
眾生可以很輕易的將快樂變成不快樂,變成負擔。
卻不能輕易的快樂。
一朝發了財,快樂只湧現一段小日子。
然後就變成負擔,變成不快樂:
錢要怎樣花?要照顧什麼人? 怎樣才能更安全?
要怎樣保值?怎樣變得更多?要防備什麼人妒忌、爭奪?
同樣的,愛本來是快樂的。
卻又很輕易地變成負擔:
很牽掛,夢牽魂繫;極想縛住對方,對方只對自己最好;
想怎樣才能對對方更好、讓對方對自己更好;非常擔心對方,擔心有無競爭對手……於是愛就變成重擔。
輕波蕩舟,變成深淵沉輪。
黴素毒素也產生了。
自然的愛,不應該造作與太著意啊。
修行如果執著,也會變成負擔:
有時把自己壓扁,有時想把別人壓扁,
掄起大條道理的大棒(法執病重患者),
把人嚇的恍如處處都是陷阱,甚至如臨斷頭臺。
不造作問題,就不必解決問題
努力去做,不要老想著結果。
有時對結果太冀盼,就已經是迷宮裡的走失。
保持正知、正見、正定,如人保持應有的清醒一樣,才不會迷亂、狂亂。
覺者就是在任何情形、任何時候都不迷不執。
法不可執,何況非法?!
高層面的智慧是不著計劃的。
因為本性自在,計劃就是造作了。
這裡的意思是:
為了廣度眾生等等方便,計劃也不是不可以制定:
只是不要變成太刻意、負擔、迷執,與等於沒有計劃時的心境一樣,輕安自如。
這樣的計劃,只是一種隨緣方便而生的法喜遊戲。
不是沒有計劃(凡執非道),而是:
沒有計劃之縛,沒有計劃之「一絲有掛」(與「一絲不掛」相反)。
假如有目標,也沒有因為有目標而產生的糾結與放不下。
沒有計劃之縛:
生命走到哪,都是輕安的美妙,都是舒泰的「本來無一物」(六祖法語)、「本來自清淨」(蓮生法王法語)。
凡夫的計劃、目標,常常會有顧慮與迷執的產生。
害怕「不好」,選擇「好的」。
不希望的,絕對不能出現;希望的,絕對要出現。
這樣,當不達計劃目標時,自然會:
不太開心、很不開心、自私自利、轉向壓逼、怨恨別人、自我了斷等等情況。
時常使事情變得「狠不對勁」。
任由分別心、執著心狂躁作崇。
計劃不是不好, 被縛了就不好。
沒有分別心、執住心,就是最好。
因為不造作問題,就不必解決問題。
樂得閒適,有事無事時都安淨。
因為心中無事、無問題(不著相問題),就算身處問題、有事之中:
也如入無人無事之境。
這個才是大道逍遙。
一切的貪執,哪怕是輕微的貪執,都是不真實的。
既然這樣,何不及早去訓練:
速速放下的能力?!
如果計較別人的「缺點毛病」,將永無寧日
有關某人的毛病,他一直不敢提意見,因為她的反應過激,不樂他人指出。於是她的毛病,就一直延至十年二十年以後,直至下一世。
由此可以鏡鑒:
歡迎別人給自己提意見是好的。
而拼命抵擋別人給自己指出毛病, 是很不智的。
古云:
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身有病不吃良藥,心有病不聽忠言:
勸告者、提醒者是善者仁翁。
而自己回避聽、不想改,
那自己就是鐵定心腸要成為受害者了。
至使毛病一直在「不知不覺」、「習慣成自然」當中,延長惡化。
乃至病入膏肓時,就毫無救治之機與之方了。
而勸告者、提醒者也須小心:
沉迷於發現別人的缺點是個陷阱。
小心吹毛求疵。
對於凡人,不能要求過高。
小心老盯著不放。成為蒼蠅叮大糞。
如果計較別人的「缺點毛病」,將永無寧日。
不要自以為了不得。自戴花環。
發現別人缺點的同時,應當馬上反省自己有無這類情況。
還是古訓說得好: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還要更多地:
去發現別人的優點,加以讚美、助推、學習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