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不了的問題,不用解決(二)
文/蓮曉上師
力所能及地,以不動的慈愛與溫和去面迎一切。
體驗這個世界每天在「我」的生活中所呈現出來的愛。
世界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自己愛心的堅定示現。
空性妙有沒有一瞬不「和合」的。
這就是空性的「愛」:
衪是那麼天然的,一直都無須擔心地永恆著!
打擊你的也是愛,這只不過是樂曲裡的低音、撕裂或者迴旋。
為什打擊你的仍然是愛?
因為所謂打擊,只是角度和感受的問題。
打擊之中,「和合」的空性仍在。一直恆在。
既無可得,亦無可失。
相對,都是出自於那唯一的絕對。
打擊你的某部分,說明你欠缺這部分的包容,所以才感覺那個叫做打擊。
你夠包容、夠空性:
那個打擊你的人和事,包括他的毒和他的屎,都是「空性的你本身」(完全沒有排斥與對抗)。
如果對這些,還有一絲有排斥與對抗,那還是在「一絲有掛」之中,還是在「修行尚未成功,同門仍須努力」之中。
所以仍當互勉,再接再勵,直至「一絲不掛」。
你必須是無我的。你本然是無我的。
沒有別人別事,一切仍然唯一唯空。
沒有低音與迴旋,不是什麼好樂曲。
如果你甚為或者稍為著緊於:自認是個純然的好人,那也是一種著相,是貪也是癡。
著「好人」之相,那也是在「貪瞋癡」之中。
這般「好人」也難出輪迴。
當然在初階時,那是個粗淺的安全島,但還不是最安全的:
如果只要蓮花不要污泥,那還不是個癡嗎?
既不合邏輯,也不合自然。
貪於「好」,也是貪。
凡有「要排拆的」,心中一定會有被「要排拆的」的「東西」暗裡明裡活生生的緊纏了。
遇到問題生煩、生恨、生貪、生迷、生結、生癡,都是壞習慣。
問題其實只是「幡動」與「風動」的美好或者精彩。
(惠能大師金句:「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不動自在是觀景、觀戲、參演的最妙、最圓滿狀態。
佛連「開悟」也視為「開悟也不存在」。
那還有什麼「不乾淨」的、「有待解決」的呢?!
別人的不是,也是「我」(唯我獨尊)的大圓鏡照之內。
「我」的本自具足之中。
能執於劃分什麼?區別什麼?選擇什麼?
不選擇,才是道。
美景美事美人,與醜景醜事醜人,在證悟上,須選擇嗎?!
誰事誰物誰人(包括煩惱)須被剔除出去嗎?!
那你是有限還是無限?!
是缺還是圓?!
是放不下還是放下?!
佛是調伏煩惱而非滅絕煩惱。
無中生有之中,本來無一物之中,有什麼能夠滅絕呢?!
凡人所見所遇的「不是」,未降伏;超凡者所見所遇的「不是」,已降伏,變為妙用。
(管理等方面的選擇性操作,是悲智的方便運用,與此並無矛盾。)
他化自在天的法相,為什麼可以用大日如來的法相來代表?
正是本質不變,幻相之心唯有調伏與未調伏的問題。
「一切都是最美好的安排」(蓮生法王開示),這是無上甚深的道理。
一切都是應我們是何心,而陸續現出何相、何受用。
其中有的「最美好的安排」是:
就是把你折磨到半死,仍然堅守在正見的實行上,那你必然能「熬」到般若波羅蜜多的彼岸。
不折磨他業障不消,不折磨他步伐不踏實,
不折磨他智慧不銳,不折磨他慈悲不夠,
不折磨他定力不足,不被有漏折磨、不足以促成其修達無漏……
有些人以對別人殘忍為「樂趣」的,那麼這種「樂趣」啊,最終會讓他本人體驗到,滿足到他這個「好奇心」、「潛意識的感召」。
目前受到殘忍的人,過去的過去,是曾有過這類的心態、行動與結緣,不然不會躲不過吧。
「一切唯心造」(【華嚴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應其想法而一一化現,一一讓其「滿足」。
宇宙這個法則的圈:是怎樣發出的運動方向(出發點、發心),都會回到其自身。
因為真相中:一直沒有別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