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蓮翰上師一【塵客夢語】
年輕時由於好奇,常常愛看禪宗公案故事,買了一些相關的書回來,但橫看、豎看都如老牛看京戲,說什麼都看不懂,結果只好將那些「不可思議」的「五里迷霧」置諸高閣。
近年讀了蓮生聖尊詮釋的眾多禪宗公案,才開始慢慢看清楚藏在雲層深處的一小部分廬山面目,但是仍有大半是看不懂的。其中不少禪師的對答,根本就是三不搭八、風馬牛不相及;也有不少禪師的答案,根本不是答案,只是為了針對問者的「執著」而破除之,使問者徹底放下目前的牛角尖,從另外一個不同的角度重新去參悟,若非真正證悟的大成就者,很難完全徹底明白其中對答的禪機秘奧。
懵懵懂懂數十年,後知後覺的小老僧,到臨老才醒悟到一條真理:如果花錢去買坊間的禪宗公案書,不如省下錢去喝杯咖啡。市面上的禪宗公案書,註譯者五花八門,並沒有真正的證悟,註譯只是推理與猜測,不但不得要領,甚至誤導讀者;我們不但要花錢去買,又要花時間去讀,重點是:還要被大大的誤導,就算給我中六合彩頭獎都划不來!還是老老實實,讀聖尊的文集好,祂是真正證悟的大成就者,能夠以無上的般若,帶領你腳踏實地一步步走向正念的思維,開發你的智慧,步進領悟之域。
上週拜讀聖尊第二二七冊《悟境一點通》裡〈第十四問〉的一篇,蓮生聖尊寫道:
……。
米勒日巴又說:「我有一個最重要的口訣,不能自我珍藏,要傳授給你。」
岡布巴問:「最重要的口訣是什麼呢?」
米勒日巴不說話,只掀開自己的衣袍,讓岡布巴看,岡布巴看了大驚失色,原來米勒日巴的身體,因為修行的磨練,全身上下,長滿了「繭」。這象徵米勒日巴修苦行,長年精進的結果。
岡布巴看了,非常的感動。
我認為:
千錘百煉的修行,是成功的最重要口訣。一定要實際去修,三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日都不可休息,這才是成就口訣。
我的寫作如是。
我的修行如是。
小老僧當然萬萬不可能學到聖尊的「一日都不休息」。但是,對於「千錘百煉」四個字卻有深深的感慨!
蓮生聖尊不是經歷過千萬個「千錘百煉」嗎?聖尊的身體雖然沒有長滿「繭」,然而,祂的心卻是傷痕累累、長滿了「繭」的。
釋迦佛祖、達摩祖師、六祖惠能、以及很多祖師們的心又何曾不是經受過傷痕累累?
現世的修行模式,「心」的磨煉比身體的磨煉更嚴厲百倍,因為這是魔強法弱、貪瞋癡熾盛的末法娑婆世界。
而我們在聖尊的教化之下,近幾年來對有些佛法「大道理」都似乎懂了;但是,卻未經過半錘半煉,稍受輕輕一擊,立即支離破碎。
數天前因為整理舊書,偶然翻開塵封的一本,驟讀之下,驀然一驚:
在《指月錄》卷二—〈應化聖賢~文殊菩薩〉章內,有一則這樣的對話:
菴提遮女問文殊菩薩:「明知生是不生之理,為何卻被生死之所流轉?」
文殊曰:「其力未充。」
這一段對話的意思是:
菴提遮女問文殊菩薩:「我是知道在佛法上所謂的『生』,是宇宙萬法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沒有實在的生,世間的『生』與『死』都是虛幻不實的。佛法的道理我都懂了,那我們為什麼還會被生死所流轉?還是沒有解脫?」
文殊師利菩薩答道:「『其力未充』。實踐的功力尚未充足,道理雖然懂了,行持實踐的功夫還沒有做夠,仍然不能解脫。」
這不正是我們的寫照嗎?
我們真佛行者受到蓮生聖尊的慈悲教化,對佛法的道理也可能知道得很多,理論上可以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是,大多數都是「其力未充」。
文殊菩薩「其力未充」四個字,真是形容得非常到家!
此是天下修行人的通病。
我們尚談不上對於「生死」的問題因為「其力未充」而不得解脫;就連最基礎的「根本上師相應法」也因「其力未充」而未得相應。甚至連「貪瞋癡妒慢疑」的惡習也因「其力未充」而未有明顯的淡化;更遑論去參悟「緣起性空」、「五蘊皆空」,……。
歷史上許許多多的禪宗祖師們,即使在開悟之後,都用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輩子的時間在默默「調心」,再用實踐的磨煉來守護著、體證著那個偉大而深奧的「玄旨」,並將「玄旨」默默運用在萬法、萬象之上,……。
正如六祖惠能對懷讓禪師說:「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大成就的祖師們尚且如此,何況我們?
靜夜細讀聖尊的〈第十四問〉,掩卷三思,探究心扉的深處,湧出莫名的慚愧與悲哀!
末法娑婆,身在這個無邊無際、深似大海的大染缸裡,想要修行跳脫,要經受那千錘百煉,才能不受污染,是何等的困難!
其實,蓮生聖尊在二百二十多本著作裡、在三十多年無數次的傳法開示中,就一直不斷地給我們大家再三、再四指引前進的正念與方向;但是,我們大部分的真佛同門還是「其力未充」,包括小老僧在內。
很早期以前看過這樣的漫畫:兩個人在戈壁灘上打井取水,前面那個人打了很多井,在他身後留下了很多井眼,但卻始終沒有取到水。後面那個人選好一個位置,一股勁地死命往下鑽,碰到石塊和岩層也不改位,結果終於取得了清泉。
這也就是聖尊一直不斷教導我們「要一法深入,恆久修持」的真理。在密法與禪法修心方面,精神和心力都要高度地專注,不能被世間的俗務及人際間無聊的是是非非所牽扯分心。
讓我們大家緊記蓮生聖尊的大慈悲諄諄教導,堅強不懈地身心力行,莫要辜負了大福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