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蓮耶上師
(文接三○六期)
如大毘盧遮那經云。
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方便為究竟」這句話,一直引起很多人的誤解,它不是講「方便等於究竟」,它是在講「你如果沒有種種善巧方便的話,沒有人會知道『究竟』是什麼東西!」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你們回想祂所說的:「我什麼都沒說!」啊?你們這個時候不就傻了嗎?師尊也說過:「我一本書都沒寫過!我一個字都沒寫過!」那這兩百三十多本是……是騙人的嗎?是假的嗎?
你們如果懂了,就知道那是「過渡期」的方便說。佛陀造了一艘船,告訴大家:「你們想要過來的時候,那一艘船給你們用!無條件、不用付租金。但是,要自己划!」於是,願者上船,等划到了彼岸,我們又把船放回原位。這就叫做「方便為究竟」!
佛陀的相貌不是壇城上的那樣,據說在〈大英博物館〉有一張富樓那尊者手繪的佛陀相貌,和耶穌的臉很像。釋迦牟尼佛的樣子肯定不是現在壇城上的這個樣!其實,很多佛菩薩顯現的相貌都只是方便而已,因為,不這樣做,你不會升起恭敬心,你不曉得如何去觀修。但是,這絕對不是究竟的相貌,因為祂還有一個形象,有形象就不算是究竟了。
「菩提為因。大悲為根。」這一句話是在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共同的因—基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願!有了菩提願,我們才有這慈悲的種子,才能表現慈悲的那一面給別人看,吸引別人來修行。其實,真正對眾生最慈悲的事,是讓眾生可以成佛,眾生成佛了,才能了斷他自己的生死,然後再去幫助別人,那才是最大的慈悲。
當我們用這樣的菩提因去生起慈悲,我們行菩薩道去幫助別人,那一定需要種種的方便工具—問事、畫符、修護摩、同修、灌頂,都是方便法門而已。
你們看,綠財神跟黃財神哪裡不一樣?就差別在有「第三眼」而已,其他地方都一樣!你們想想,為什麼多了第三眼就不一樣了?那當然是有含義的!白財神為什麼騎龍?文殊師利菩薩為什麼騎著獅子?黃財神、綠財神都有祂的寵物—吐寶鼠,那佛菩薩有沒有寵物?有啊!長壽王空行母的寵物就是雪山獅子!
因為有這些差異,我們就會覺得有趣,就會想去瞭解祂們。但在你成就之後,你回頭看看這些,就會覺得祂們真的很慈悲!因為祂們怕你修久了會乏味:「怎麼只有一尊黃財神?」所以就變化給你們看!變出一個紅的財神,因為人形的樣子看多了,就變化一個有鼻子的。
我們要知道祂們真正要表達的意義,那純粹只是「過渡期」,千萬不能當成是「永久」的目標!祂們只是藉著這種「方便」來吸引眾生,「先以欲勾遷」,但是,真正的重點是要進入佛的智慧,了斷煩惱,解脫生死。那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這句話一定要記清楚,「方便為究竟」是「方便可以為成為達到究竟的手段」。這個「方便」只是手段,「究竟」才是目的;必須運用這種手段,才能達到目的。
祖師爺在前面就有講:「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行願」就是「發願」,你要一開始就發願,而且這個發願是不能停的!發什麼願?就是「利益、安樂、智慧、慈悲」,發「我要用種種智慧與慈悲的方法去幫助眾生成佛」的願。
接下來,你要解決你自己在成佛路上所遇到的煩惱!在幫眾生的同時,也要解決你自己的問題,不能只是幫助眾生,自己都不修行!所以,這「第二勝義」的意思就是要你修「箴言法門」,這是修密教真正的重點。在修密的時候,你還是要再發願!
師尊講得夠白了!深入經典可以開悟、明心,可是,想要見性,一定要實修。實修是修什麼?修「三摩地」!八地以前,修行的法門很多,八地以後,只有一法,就是三摩地—禪定。你不修禪定,沒有辦法成就,因為沒有一個佛不是處於禪定中。
師尊說過:「閉關其實也是入世。佛在禪定中度化眾生,佛在度化眾生時,也是禪定。」佛對你講話的時候,心還是在禪定當中;祂在禪定的同時,可以教化眾生;因為,「禪定」跟「教化眾生」是「一」,不是「二」。那是很難達到的境界。
但,這種功夫是成佛以後才有的嗎?不是!是在成佛之前就要具備。《發菩提心論》裡面講的「自未得度先度他」,就在講這個。在你還沒成佛以前,你就在度眾生,而眾生給你種種考驗,你也不會失去你的禪定。不會有那種「我本將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感覺,然後就生氣了!「哼!行菩薩道這麼難!還是躲回山裡面去好了。」你不會這樣想。
這個其實就是未來佛會做的事情!我們現在只是沒辦法像佛一樣,時時刻刻、分分秒秒處在禪定中去教化眾生。就算是面對很討厭的人、工作不順利、遇到人家找你麻煩,你還是要保持你的禪定、保持你的金剛心,還是要教化對方!你的心沒有任何不願意,而是很自然就會去做。
你要把凡夫的習慣慢慢轉為佛的習慣。師尊說過:「跟佛菩薩合一,可以從幾分鐘開始,慢慢延長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一整天;再延長到一個禮拜、一個月,最好是一直延長到死的時候。你一直都跟佛菩薩合一,那就往生佛菩薩淨土了!」「合一」不是一直觀想自己的臉變成像不動明王一樣,而是要想祂的身口意是什麼。時時刻刻表現出祂的身口意,從刻意用心到自然流露;如此,一定成佛,就算不成佛,也一定往生淨土。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