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的第一門課—入菩薩行論(九)
■蓮耶上師開示
■希望我能夠得到文殊師利菩薩的大加持,早點懂得原來智慧跟慈悲就是菩薩要學的東西……
(文接三六三期)
然後祂講「惡趣苦不再」,三惡道也不再苦了,或者說在人間可憐的那些僕人,被奴役的,或者是地位卑下的人,他也不再痛苦了,不用再去不斷的服苦行、服勞役。然後這一些人統統可以「依於勝妙身」,勝妙身就是佛,跟隨著佛,然後成正覺。
再來四十八講「願諸有情眾」,希望所有的有情眾生都能夠常常供養佛,那供養佛很重要的,因為供養佛可以得無邊樂,因為「如來不思議」,如來的智慧跟慈悲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都會得到無量無邊的安樂。
再來四十九講希望菩薩們的悲願,你們很慈悲的誓願能夠統統都成就,統統能夠成辦一切利益眾生的事,因為菩薩念茲在茲就是在眾生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越高深的菩薩祂越不考慮自己,甚至完完全全的奉獻,奉獻到沒有的奉獻,祂還是在奉獻,而且祂也不為了什麼去奉獻,祂也不會為了什麼不奉獻,越高深的菩薩是這樣。「利生皆成辦!依怙所憶念,願眾皆安樂!」依怙通常就是指說,這些菩薩就是大家所憶念的,然後這些菩薩都會幫助眾生得到安樂。
那不是只有菩薩而已喔!「獨覺及聲聞,願皆得安樂!」獨覺就是緣覺,聲聞就是阿羅漢,祂們其實還是有一些煩惱在,還是會有!所以寂天菩薩也說:「我希望聲聞跟緣覺也都能夠真正的心裡得到平靜。」
那麼五十一開始,祂又有新的不同的講法了,祂就說「願蒙文殊恩,速登歡喜地,生生念無失,出家修梵行!」祂意思是說,這裡開始談的是自己了,前面都在講別人,到這裡才開始講自己。希望我自己能夠得到文殊師利菩薩的大加持,早一點點登上菩薩的初地,初地菩薩就是歡喜地,開始發心做善事、發心布施、發心為眾生;希望我能夠得到文殊師利菩薩的大加持,早點懂得原來智慧跟慈悲就是菩薩要學的東西,然後讓我可以不再吝嗇,願意布施。希望文殊師利菩薩的大加持,可以生生世世在意念上都不會有過失,行為上出家修梵行。
然後再來五十二你看,因為我要修行,修行人就不能花很多的時間去謀生,所以「願我得飲食」,願我可以不用太花力氣去求得飲食,就是能得到人家的照顧,能夠得到人家的供養,少少的就好了,不要多!多了也會為名聞利養給驅使,所以不要多。「少物以維生」,小小的、少少的,能夠活下去就好,能夠讓自己這個色身能夠修行就好了。「生生住蘭若」,誰生生世世都會住廟裡?當然是出家眾啊!「圓滿具足成」,就是我一切統統能夠圓滿,那誰是圓滿具足成?成佛啦!
五十一講的是自己修行要趕快進入歡喜地,然後意念跟行為上的修行;五十二講的是我要的不多,我只要能夠維持生活就好,維持我的生命,維持我修行就好,所以只要得到一點點,然後我可以住在廟裡面,有機會的話可以好好修行。
再來,修行一定要什麼?要學習、要讀經、要參訪、要從師。希望我一切時中,從現在開始到永遠、到成佛以前,如果我在閱讀經典,在學習佛法上面有疑問,「怙主妙吉祥」就是依怙救度我的文殊師利菩薩,我可以不會受到任何的阻礙,可以見得到文殊師利菩薩,然後文殊師利菩薩可以教導我。其實在密教裡面,這裡常常他們會用妙吉祥,或文殊師利法王子來表示自己的根本上師,常常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因為祂往往象徵著、代表著大智慧的文殊師利菩薩,用文殊師利菩薩來象徵。
再來五十四講「願盡虛空際」,虛空裡面全部的有情眾生,所有的利益都能得到照顧,因為這是文殊師利菩薩所做的事,而我也是要這麼做。
「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我恒安住,盡除眾生苦!」就是在整個虛空裡面,就算統統都是眾生,甚至這個虛空我不知道,但也有眾生的地方,我們都希望我們能夠有機會轉世,或者在那個地方好好修行,或者是到那邊去弘揚佛法,然後幫助所有眾生除盡一切的苦。
再來就是祂的誓願了,因為祂誓願的付諸行動,之前有的人在我的網誌上留言,說什麼「替代」非佛法,那你自己去跟寂天菩薩說好了!寂天菩薩第五十六就講「願諸眾生苦,悉由我受果!」這不就替代嗎?眾生所有會承受的苦果,那都叫業報,統統由我來承受,悉由我受果就是全部交給我。我受什麼?果欸!這個眾生因為他過去生折斷動物的翅膀、殺生,那他這一世從現在開始,要斷手十輩子,統統由我來承受,這是寂天菩薩講的啊!這不是「替代」不然是什麼?
因為這是菩薩,我們不要忘了這是菩薩,所以「願以菩薩力,令眾享安樂!」眾生還要受惡果,哪兒會安樂得起來?所以當然就是以菩薩的誓願力能夠幫助眾生。這個願以菩薩力不是指希望文殊師利菩薩祢去替代,我不要!希望觀世音菩薩祢去替代,我不要!希望地藏王菩薩祢等我成佛了祢再說!不是!祂的意思是我們大家都是這個菩薩,不要忘了這本論叫作《入菩薩行論》,祂講的就是我們大家,這個菩薩就是我們大家,不是某個菩薩而已,是我們大家。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