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拂上師—於英國〈真渡雷藏寺〉佛學講座
(文接二三八期)
如果眼、耳、鼻、舌、身有錯,要用怎樣的辦法來挽救呢?沒法挽救。這時,即便使用最精密、最先進的儀器,還是需要用眼睛去觀察。沒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沒有辦法認識事物。因為,一切的證據都來自於眼耳鼻舌身,假如它們有錯的話,我們就毫無辦法了。這就是常人的觀點。
佛陀「般若波羅蜜多」的觀點是什麼呢?常人的觀點,佛是理解的,但是,佛的觀點已經超越了常人。佛說過:「我不與世俗人爭論,但世俗人會與我爭論。」這句話的意思是—世俗人沒看到的,佛也不說他們沒有看到;他們是看到了,從世俗人眼睛的角度,佛可以理解這些存在的東西;但是,他們所看到的,並不一定存在,他們覺得不存在的,也不一定不存在。
如前所講,我們認為一切有為法都是有生有滅的,而證據則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即使是根本傳承上師或佛陀的教言,也要通過耳朵才能聽聞,不然如何聞法呢?總而言之,如果不靠眼、耳、鼻、舌、身,我們是沒有辦法辨別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這是常人的觀點。而現在,我們卻要通過佛的推理方法來推理觀察。
三、「法無我」的邏輯
(一)我們從「因」的角度去觀察,推斷出「不生」。從「因」角度推理,叫做「破自他生因」。「破自他生因」是指破除「自生」和「他生」,這種推理的邏輯叫做「因」。
這種邏輯是如何推理的呢?首先,要觀察有無「自生」的可能。這是不可能的!平時,我們也不認為諸法是「自生」的。
有關「自生」,有這樣的一種觀點:
以「太陽」為例。假設人們將肉眼所見的事物稱為「生」,那麼太陽的初升,代表「自生」;太陽的落下,代表「滅」。事實上,我們知道,太陽落下的時候,它並沒有真正消失,只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了,它本來就在那裡,是「無生無滅」的。
這裡的意思是說,當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事物,它不一定是不存在的。從這個角度看,就能破除了一個「自生」的概念。而其他事物亦然,以此類推。這是部分教派的觀點,而常人不這麼認為,故也無須特別去破。
但是,「他生」的論點就不容易破解,因為,「他生」的概念是指—一種因素變化,產生出另一種因素。這在常人眼裡也是顯而易見的一個「生」。
若從「宏觀世界」來看,一切事物的產生都有一個「因果關係」,但是,任何一個原因,它不會單獨產生一個結果,這中間必須有其他因素的顯現,才能促成這個原因變化成另一個結果。而其中促成變化的因素,在佛法中稱為「因緣」。
釋迦牟尼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間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未生之前本無此物,寂滅之後亦無此物,在生後滅前存在期間,不過是因緣和合之下的假相。
這其中的「因緣」二字就表明,「因」與「果」之間本來沒有直接的聯繫,「因」與「果」的關係,完全是靠「因緣」在發生變化,假如將「因緣」這個條件撤出,上述的「因」、「果」就消失了。因而得出:「緣和則聚,緣滅則散」、「緣起性空」、「無自性」等等智慧的結論。這裡就是破除「他生」的含義。那麼,「自生」不成立,「他生」不成立,「自他二生」更不成立,自然就是「無生」。
很多人認為「他生」是正確的。例如,我們認為麥種和麥芽是兩種不同的物質,所以,麥芽是他生的。我們仔細地觀察,觀察時,同樣沒有教條可循。佛教裡是沒有教條的,所謂教條,是指對於一個教派的觀點和教義,不管是對是錯,都要去相信。但佛教並不是這樣的。那我們該如何觀察呢?
如果諸法是「他生」的,就有一個明顯的漏洞。例如,麥芽如果是因麥種而生的,那麼它們的存在是同時的,還是有先有後呢?
如果是同時存在,就不對了!因為,這意味著「因、果」同時存在,即「因」存在時,「果」也存在,「果」存在時,「因」也存在。既然「因」存在的時候,「果(自己)」已經成立了,「因」還須對「果」起什麼作用呢?實際上,這個「因」是沒有用的,即麥芽不因麥種而生。
「同時存在」的概念是什麼?即是指兩個事物不是相互觀待的,而是各各獨自成立。若「因」和「果」是同時存在的,則它們之間就根本不可能有因果的聯繫。「因」根本沒有給「果」帶來什麼影響,怎麼會是它的因呢?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認為,有因有緣才有果。所以,因果同時存在是不對的。
不過,很少有人覺得因果是同時存在的,大多數人的觀點是—「明年長出來的麥芽,在今年的麥種上是不存在的,只有當溫度、濕度等所有的條件具備以後,才會產生一個以前不存在的新麥芽。」這是宏觀世界中常人很粗糙的觀點。
在宏觀世界中,虛幻的因素比較多,上述諸論,要靠我們用智慧去領悟。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微觀的世界」中觀察,更能找出癥結。
微觀世界已經超越了常人的概念。當我們在最微觀的世界中去觀察時,會發現微觀世界中的所有物質都是一剎那、一剎那地生滅,第二剎那時,第一剎那已經不存在了,而第一剎那時,第二剎那還沒有誕生,那麼,所有的物質的存在都僅僅是一個剎那而已。這一點,很多學物理的人都知道。量子物理中的「測不準原理」就是來自於此。
「測不準原理」是指:對於一個非常小的粒子來說,它的速度和位置是無法同時測量的。如果它的位置可以確定,它的速度就無法測量;如果它的速度能夠測量,它的位置又無法確定。因為,速度=距離÷時間,而距離=終點位置至起點位置,時間=終止時間至起始時間。可是,粒子沒有時間的相續,僅僅是一剎那地存在,它的速度自然也就無法測量了。量子物理已經比較接近佛教的有些觀點了,但佛教所講的更加細緻入微。
在這樣的微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是一剎那地存在。如果認為在第一個剎那,所有的「因(條件)」都具備以後,於第二個剎那,「果」才產生,那就意味著—在第一個剎那,所有的條件(如溫度、濕度、種子、土壤等)都具足時,「果」還不存在;當第二個剎那,「果」產生、存在的時候,所有的「因」卻早已消失不在了。
它們從來沒有見過面,那麼,「因」是怎樣把它的「果」產生出來的呢?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