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耶上師—講《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文接二四九期)
講到「瑜伽」這個字眼,其實根據祖師們,還有後代的這些佛學學者,或者學佛行者的整理,有一些內容都是「相應」的意義。相應有幾個意義:一個是「境相應」,一個是「行相應」,再來就是「理相應」,再來就是「果相應」,再來就是「機相應」。
「境相應」是在講什麼?你如果是相應的行者,你不會違背一切現象它的本來面目,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境,什麼樣的外境顯現,你統統都不會受到干擾,還是很堅固的!在密教的講法叫做「大力瑜伽士」,也有稱「大力」。
不管有人怎麼稱讚你,我們講的世間「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會因為有人稱讚,你就跳上了天;也不會有人罵你,你就難過得要死;都不會!任何情境都動搖不了自己。因為真正的相應是這樣的情況,「境」的相應就是如此,你不會遠離你所證悟的那一個本心。
再來是行為上的相應,「行相應」是指什麼?自己不會跟修行「戒、定、慧」所要注意的事情相違背。相應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進行,要做到不受外面環境影響,那麼你就要守戒;因為你不受到影響,所以你的心就會恆常保持在定境之中,定境不易失去;定境不易失去的人,其實也就是說遮蔽在你滿月、日輪前面的那些烏雲,沒有辦法遮蔽你的光輝,大日的慧、大月輪的慧就會顯現。真正的相應,在「行」的相應就會有這樣的講法。
有人說這個很像密教的相應。嚴格講起來,我覺得這些不應該去分什麼顯、密,因為相應就是相應。你相應了自然就不會苦惱,不會被外境所苦惱,自己也會樂於去修行、樂於去守戒,而且不會去違背戒律;然後,也會喜歡修行,喜歡多修行,然後少慾知足。
再來,「理相應」呢?有人講「理相應」比較像顯教的相應。怎麼講呢?它對於「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俗諦」跟「聖諦」兩者都是能夠通達的,也就是說佛理通達,道理上也難不倒它。我們常講佛陀的講法有「了義」跟「不了義」,這個理的相應,其實也是「了義」與「不了義」的論述都是通達的。
日後我希望為大家講一下【華嚴經】〈十地品〉,因為那是師尊要我讀的,我在裡面就看到一件事—五地、六地的菩薩都還去學世間的東西。祂為什麼要去學「世間法」?祂明知道「世間法」不是究竟、了義,祂為什麼要去學「世間法」?祂去學一些算命、風水、畫畫。
其實我們講的理上「安立」與「非安立」,就是「俗諦」與「聖諦」的道理。很多東西都只是方便法門,甚至嚴格一點的來講,大藏經寫出來的就是方便,佛陀口中說出來的每一個字,也都只是方便。有了這個方便的法門,讓大家容易了解這個方便法門以後,才能夠可以有機會更深入,深入到更高的層次去,也就是深入到更高的智慧,然後進入接近佛慧的邊緣,甚至進而去證悟所謂佛慧是什麼?般若是什麼?
我們講到這些善巧方便,風水、命相、占卜,甚至問事,琴、棋、書、畫等世間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只是個方便。它只是吸引大家注意、讓大家願意來親近佛法的一種方便而已;它都是手段,但是,它不是目的。
就好比我以前讀企業管理,在企業管理裡面,談的都是一些策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行銷管理,這些也都是方便,它的目的是在於能讓企業生存。這些方便的手段,可以用來跟很多人溝通時,讓我有很多方法,可以很快跟許多的企業界人士談得上話;只要能談上話,緣分就會加強,緣分加強就有機會讓他們親近佛法。
所以,我們講「理」上的相應,主要還是要去了解我們學習這些的目的,最後都是要讓大家要了解所謂的「真如」,所謂的「一真法界」,可是一定要有前面的東西。就像佛陀所說的,祂說的法是橋樑、是船、是車子,只是方便我們可以到達目的地用的,我們沒有必要在過了河以後,還要把這些東西都扛在身上。
當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了,我們也具備了圓滿無礙的智慧,接著就會有「果」的相應,就是證悟圓滿的佛果,就是無上菩提。可是成佛了以後,並不是坐在那邊,從此以後就是禪定而已!
成佛以後,其實還要多為這些還沒有清醒、還在迷糊中的這些眾生,告訴他們,你們早晚、或者你們本來都是佛。透過一些方便的手段,會讓人喜歡接近,但是我們不能說方便的東西就是究竟。
所以,在證悟佛果之後,在「果相應」之後,還會有一個「機」(機緣、機會、時機)的相應。這個時機的相應、機緣的相應,是告訴我們,如果以後有一天,遇到了有人有求的時候,我們要有很多的善巧方便,如果他生病了,給他施藥,或者安排他就醫,如果他家裡需要,就為他安祖先牌位、點光明燈……,我們必須要用很多方式,去接引他們進來,然後親近佛法。
要超度有超度,要息災有息災,要增益有增益,其實整個密教的外法,都是在講方便。整個密教的外法,像十二臂象頭財神的壇城,象頭財神、紅財神,祂是最喜歡幫助修行人的一尊財神;我們禮敬祂,祂賜福給我們,讓我們可以修行,祂賜福給我們,不是讓我們有更多的世俗享樂,是讓我們可以修行。像咕嚕咕列佛母、愛染明王,祂們賜給眾生情愛、姻緣,祂是希望大家可以修行,讓你漸漸看破一切。
把所有世俗的東西都用在你的修行上,這是佛菩薩的一種慈悲心,但是我們千萬不可以把「方便變成隨便」,把「方便當究竟」,這些方便並不是目的。
對於這些相應,我們可以這樣看,「境」的相應是最基本的,慢慢的,會有「行」的相應。就像師尊說過很多相應的情況。相應其實會讓人喜歡修法,喜歡修行、少慾知足、樂於守戒,而且會自然而然的守戒,不會覺得守戒是很痛苦的事,甚至自己會生出警覺性,這些都是相應的意義。
我們今天講的這個論,名稱「金剛頂瑜伽中」,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金剛頂瑜伽」之中。因為這個「瑜伽」就是「相應」,我們要去相應「金剛頂」,「金剛頂」是最堅固的、最銳利的,什麼煩惱都可以擊破。
「頂」是代表最無上的,「金剛頂」代表本有的菩提心,代表我們每一個人本來的真如、始覺、本來面目、本初覺,這個東西就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本來就活在這個範圍內。甚至也可以這麼講,「金剛頂」就是空性,空性就是最至高無上的,也是最堅固的,因為空性是不壞的。我們每一個都活在空性裡,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空性的化現。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