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耶上師—講《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文接二七一期)
祖師說:「你不能勉強去度化任何一個人,或強迫他去接受,都不行,要給他很多的方便法門。」要讓初學者覺得這個好像比較有趣,這個好像比較神奇一點,這個好像可以達成某些世間的目的。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方便」只是引進,這叫做「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終究還是得讓他了解佛法是什麼。
所以這一段講「二勝義者」有三門要修的,就是:行願、勝義、三摩地。事實上,所有的佛菩薩在身為凡夫的時候,在開始發心修行,都一定要時刻不忘的、時刻修持的,就是「行願、勝義、三摩地」。
基本上可以這麼講,整段的意思是:我們要去修習法教,我們要去深入這個法教,這個深入不是廣博,而是真的很深度的去鑽研它。最後你要證悟這個法教是真的。就像師尊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眾生本來都是佛。」我們相信祂、我們聽祂說的,這個叫「修習法教」。我們還要進一步去找很多的資料去思考,常常去聽、去看相關的開示,我們要深入祂這個講法,然後要自己親證:「對!原來眾生都有佛性,眾生本來面目都是佛。」這個就是勝義要做的事情。
什麼叫做勝義?勝義就是第一義,勝義就是最後的答案,勝義就是佛陀悟到的那個東西,也就是再也沒有比它更超勝的道理,這是絕對中的絕對。那這個是什麼?這裡直接給大家答案—「觀一切法無自性」。
我們以前就講過,「佛法」是所有「法」當中的一部分,「法」又是所有「現象」中的一部分。「觀一切法無自性」這裡所講的「法」不是比較狹義的「佛法」,或者中間的「法」,它是指比較廣義的「現象」。
「觀」是我們要「知道」、「理解」、「了解」,一切的現象都沒有自性。什麼叫做「沒有自性」?簡單的講就是「沒有不變的本性」,都在變動中!所有你看得到、看不到的,或是要借重工具才會看得到的,或是要借重工具才會聽得到的,這些統統都沒有不變的本性。你把這些現象統統去除掉了,你才會真的見到還有一個本心在那個地方。這就是你尋心、覓心,終不可得的原因。
祖師幫我們設計了幾個階段,總共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謂凡夫執著名聞利養資生之具,務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真言行人誠可厭患誠可棄捨。」這裡的關鍵詞是「凡夫」。
第二個階段:「又諸外道等,戀其身命……」一直到「當知外道之法,亦同幻夢陽焰也」。這是第二個「無自性」。這裡有一個關鍵詞,就是「外道」。「外道」我們可以稱之為天人。因為佛陀那個時代,很多都是修行的仙人,那個叫做天人,我們稱之為「外道」。
第三個階段:「又二乘之人,聲聞執四諦法……」一直到「既知聲聞緣覺。智慧狹劣。亦不可樂」。第四個階段是從「又有眾生,發大乘心,行菩薩行……」一直到「斯由所習法散,致有次第」。第四個階段是講「無自性」的修持,前面三個階段比較像「人無我」的修持。
祖師的講法就是要行者去「行願」、修「勝義」、入「三摩地」。「行願」在之前講過了,「勝義」就是講一切法無自性、人無我、法無我。若你悟了「法無我」,肯定可以明白「人無我」。
什麼叫做「無自性」?第一個是講「凡夫無自性」,第二個是講「外道無自性」,第三個是講「二乘無自性」。這裡講的「人無我」是對治「我執」,眾生中也沒有我,「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都包含在這裡。
接下來講的是「現象無我」,這第四個階段是講菩薩,是針對一切的現象,所以也沒有壽者相。這也是講無自性。
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很簡單,這是有層次的。既然眾生、外道、聲緣、緣覺、菩薩都是「無我」,那我們要修什麼?我們要修的就是這本論一開始所說的:「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樂外道二乘法……」一直到「宜修佛乘」。祖師告訴我們,眾生、外道、二乘,即使是菩薩,都要修無自性。從人無我到法無我,統統要證悟到。
但是,這些(眾生、外道、二乘、菩薩)都不是我們學習的對象,我們要學習的對象是「佛乘」,我們就是要「成佛」。成佛要怎麼做?就在剛剛「斯由所習法散,致有次第」之後所說的內容,在「真言行人……」之後是佛乘的敘述。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