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鳴上師—於〈中觀堂〉「黃財神法會」開示
菩提心是一個很大的主題,可以講很久。宗喀巴祖師有兩個很出名的講論,一個是《密宗道次第廣論》,另一個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這《菩提道次第廣論》就是在講菩提心。
我們常聽到修行人在講:「我們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究竟是什麼?很多人在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會講:「我們發願度眾就是菩提心。」這個是對的,但是,這並不完全是菩提心。菩提心有所謂的「願菩提」、「行菩提」、「三摩地菩提」,還有最後的「祕密菩提」,就是「祕密莊嚴心」。
菩提心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就是上求佛果的「成佛之心」;第二個是廣度眾生的「四無量心」。你沒有了其中一個,就不算是菩提心。所以,如果我們修行發菩提心,只是希望可以成佛,但是沒有慈、悲、喜、捨的話,你不算是完全發出的菩提心。如果我們只是在慈悲眾生,做慈、悲、喜、捨的功課,但卻沒有一個上求佛果的心,這也不算是一個菩提心。所以我們要明白菩提心到底包含什麼,我們才可以比較完整的把菩提心發出來。
在這裡主要講的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怎麼把它發出來?怎麼去保持慈、悲、喜、捨的菩提心?「四無量心」的另一個名字叫做「無量心解脫」;無量的心的解脫,是一個心靈的解脫。所以菩提心會有所謂的「外」、「內」兩種。就像「六波羅蜜」(布施、持戒、精進、智慧、禪定、忍辱)也有所謂的「外六度」、「內六度」的區別,這是很重要的。
什麼叫做慈?什麼叫做悲?什麼叫做喜?什麼叫做捨?這個是我們行者必須很清楚的!「慈」就是給予眾生快樂;把對方的痛苦拿走,就叫做「悲」;很歡喜的去做,就叫做「喜」;做完之後,什麼都不執著、都忘了,叫做「捨」棄。
我們有時會在路上看到一個乞丐,或看到一個比較可憐的人,我們心裡面會很同情他,這個算不算是一個慈悲的心呢?算!但是,並不是很大的慈悲心。所以在《大智度論》裡面講:慈悲分兩種,一種叫做「大慈大悲」,一種叫做「小慈小悲」。
什麼叫做「小慈小悲」?就是你見到那個可憐的人,你很可憐他,但是你沒有真實的給他快樂,你也沒有真實的把他的痛苦拿走,你只是生起一個同情心,這個同情的心,並不是真實的慈悲。
而佛是給予他快樂,給予他心靈的安穩,同時也把他的痛苦拿走。我們的根本上師也是如此,當眾生有鬼神病、有病難、有癌症、有其他的病痛,求根本傳承上師加持,根本傳承上師不但給予他福分,同時也把他的病業、業障拿走,這就是真實的慈悲。
《大智度論》裡面有講過,「小慈小悲」就是你只在心裡可憐對方而已,你沒有真實的做出來啊!因為我們的慈悲心是有限的,所以我們的成就也是有限的。要怎麼做才會有大的成就呢?你的慈悲心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會有多大。
我們經常會聽到人說,在我們很需要幫助的時候、在我很需要有貴人的時候,怎麼沒有人來幫助我?在我做某一些事很需要成功的時候,為什麼障礙老是出現呢?
其實,當我們在這樣說的時候,我們要問自己,在別人需要人幫助的時候,你有沒有幫助過別人?在別人需要貴人的時候,你有沒有成為別人的貴人?所以,真正的慈悲心是當你在能力範圍可以做得到的時候,給別人一個幫助。這個是真實的,不是只有可憐的心而已,而是真實的把快樂給別人,同時把別人的痛苦給拿走,這是很重要的。
「喜」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做的時候,不要抱怨。有的人在做了善事之後,回頭一想:「為什麼我要供養這麼多?」很後悔啊!「剛才師尊灌頂,如果我們不是給一千,而是給五百的話,吃飯就沒有這麼困難了嘛!」這個就是後悔!做佛事、幫助別人,我們不要後悔。
此外,我們做佛事要歡喜的做,看到別人把佛事做得很好,我們不要嫉妒他,有這樣的嫉妒心就不好。大家一起做佛事,要歡喜的一起做,別人做得好、得成就,我們也要很歡喜的恭喜別人、讚歎別人。這個也是很重要的。
「捨」就是「三輪體空」。「三輪體空」是什麼?我經常做一個比喻:師兄你給我一百塊錢,他是「布施的人」,我是「受施的人」,那一百塊錢就是「受施之物」。
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只要把所做的善事都忘了,這個就叫做三輪體空。」其實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只要你記性好一點,或者你不是腦袋有問題的話,別人給你的好處,或是別人的名字,你還是會記得住的。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