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耶上師—講《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文接二七五期)
在這裡又講了「復發利益安樂無餘眾生界一切眾生心」,講到「利益安樂」就要回到前面的「初行願者。謂修習之人。常懷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這裡。「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這個「利益」就是指「智慧」,「安樂」就是指「慈悲」。所以你要行願的人,一定要具足「智慧」跟「慈悲」。行願本身就是力量,你如果是具足慈悲跟智慧,而且努力去實踐的行者,那你當然是金剛薩埵!
從這裡就會發現,祖師在前面已經講完的,到了這裡還要再講一次,這裡就是在講「佛乘」了!
你具足慈悲跟智慧去度化一切眾生,然後你以什麼去永遠脫離二乘、外道境界呢?「以大悲決定。永超外道二乘境界」,就是用「大悲」—慈悲心!因為你有了慈悲心,也就是你發了利益安樂所有眾生的心,因為這個心具有廣大無邊的慈悲。你不但拔除眾生的苦,你還要施予他們安樂,讓他們永遠離苦得樂,那你這個慈悲就是非常巨大的。
然後,第三個法門—「復修瑜伽勝上法」,就是要修密法;「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然後你就可以超越十地菩薩。「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這是第四個法門;「一切法無自性」就是要你去修「中觀」、修「般若」,然後去參透、去證悟第一義。然後呢?你還是要去度化眾生,依舊要具足慈悲跟智慧。我們這樣先簡單講「佛乘」。
現在要講的是「二乘」。二乘就是「聲聞」跟「緣覺」,「聲聞」是修苦集滅道跟四聖諦;「緣覺」是修無常、修輪迴、修十二因緣法。你修這個,但不可以執著這個!問題是—為什麼修了這個就會有執著?
這樣子講吧!我們前面有說凡夫要破除「名聞利養資生之具」,凡夫就是要破除這些三毒、五欲。外道要破「戀其身命。或助以藥物。得仙宮住壽。或復生天以為究竟」,就是要破除色身的長壽、想升天界。那麼,二乘要破什麼?就是要破「四聖諦」、破「十二因緣」。
阿羅漢在修「苦、集、滅、道」,他們悟到了,原來世間種種的現象都是因為有了「苦」的存在,這苦的源頭是什麼?他都很清楚了解了。這時候,他開始出現一個問題—他會變得非常的清淨,但他會只有在他所「習慣的那個環境」下,才能變得很清淨。
你修行到了一個階段,你必須要離開閉關房,到外面看看眾生的痛苦;此時你就會知道,原來你在閉關房裡面的清淨,只是暫時的假象。如果連這個暫時的假象都不能看破,那代表你的「法執」是非常強烈的!而且甚至因為「我執」的關係,因為不想讓自己染垢,因為不想讓自己經歷那些痛苦、那些苦惱,而遠離眾生。
所以師尊講過,舍利弗尊者每次吃完飯或聽完佛說法,就到樹下或到山洞裡坐下來了,然後開始修禪定。維摩詰居士看到後,就對舍利弗說:「你這樣無利於眾生。你應該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應該去度化眾生。」
你仔細看南傳佛教,也就是原始佛教的經典裡,很多的阿羅漢其實對度眾生沒有太大的興趣。他們覺得:「你自己的業是你的事,干我什麼事?我把自己修好,那就可以了!」所以很多的阿羅漢在證悟之後,他們就停下來—等死。真的!就等著他們壽命終了的那一天,他們就不再做任何事。
阿羅漢常常講一句:「梵行已立。」就是「我已經成就我所修的梵行了」,然後就不再去做別的事了。「我不會再來轉世了!」可是他還是不得自在。你把他放到世間紅塵當中時,他的自在、他的解脫、他的清淨,是不是還是自在、解脫、清淨?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他會產生執著。但是,阿羅漢仍然比凡夫、外道好太多了!因為至少他自身清淨了!
為什麼緣覺會執著十二因緣?原來都是因緣的變化而已嘛!只要沒有「因」,後面就不會有「果」了!我們常講,我們之所以想要要斷除「因」,是因為畏懼那個「果」。你修行到一個地步之後,你會了解,有「果」是因為有「因」、有種下那個種子。比如我們對面那塊地原本都是草,現在要蓋房子,他們把草挖光,把根都拔起來,挖了有用嗎?如有有種子掉在土裡面,只要有陽光、空氣、水,它都會長大;你必須要拔掉那個種子—「因」,才能永遠解決問題。
有人覺得師尊怎麼對我這麼不慈悲呢?讓我還要挨這一刀?其實,我現在受了那一刀,「因」就沒有了!所以我都會對人說:「從此以後,我再有那種想法的話,我都會想到我身上這個刀痕,所以妄念一出來就不見了!」因為我不想在幾世之後、幾萬年後,我還在埋怨:「師尊當年幫我拿掉這些因,結果我自己又繼續種!」這是師尊的慈悲,因為拔除種子、拔除這個因是最難的事情!
因為緣覺看到的是「因」、「果」,所以他就會覺得:「我不再造了!我不要有這個因了!」他不要這個因,可是以前造的因,這個果現在還是在,業報還是在,然後呢?他很畏懼繼續輪迴。換句話說,他還是有執著。你如果還有什麼可怕的?還有什麼不想的?還有什麼喜歡的?還有什麼不喜歡的?那就表示—你還是有執著。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