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耶上師—講《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文接二八三期)
這《發菩提心論》其實就是所有密法的總說—「密教總說」!換句話說,就是從最初開始接觸到最後成佛的「濃縮」,都在這裡面。譬如說:「凡修習瑜伽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義也。」在「金剛心菩薩法」法本當中的「入我我入」,其實就是「五相成身觀」。(五相成身:通達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
一開始的「通達自心」,就是你知道自己的內心有一圓滿的月輪;之後「修菩提心」,不斷去除煩惱;然後「成金剛心」,就是觀自心端坐金剛心;然後「證金剛身」就是把金剛心菩薩放大與自己合一;最後的「佛身圓滿」就是要堅固自己,如佛一般,不管什麼時候都能保持這種心。
《發菩提心論》不是拿來考狀元用的,它是「總持」,就是總說一切法最精要的部分!所以,《發菩提心論》的另一個名稱—亦名《瑜伽總持釋門說菩提心觀行修行義》,就是告訴我們,這本論其實就是「密法總集、摘要」。
《發菩提心論》的前面,很多地方都在講「斷煩惱」這件事,是屬於「解脫道次第」,比較偏重原始佛教的義理;然後在行願、發願這個地方講了有關菩提道、菩薩道的做法;之後,就都在講密宗道了。前面的階段是我們要去學、去瞭解的,後面就是要我們去實修,因為密教最重實修,不是只有道理的瞭解。
我們已經知道聲聞、緣覺有「定性」跟「不定性兩種」。「有定性者。難可發生。」定性者,很難改變他的心念,因為他太執著清淨了!其實,清淨與否?不是環境的問題,只要你一念清淨,到處都清淨;只要你一昧瑜伽相應,淨土就在眼前。
「有定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有定性的人要等到「時間到」了才發心向大。祖師為什麼不把時間講清楚?「劫限」是到底要等多久之後?其實,祖師也不知道!就像你問佛陀:「輪迴從什麼時候開始?」佛陀會跟你說:「不知道!」「怎麼可能不知道?」因為它根本就是無生嘛!是無始無終的東西。
因為對佛陀來講,祂眼中沒有輪迴,所以祂會說:「我不知道!」但對我們凡夫來講,是有輪迴的!輪迴從我們的一念無明開始,等到這一念無明消失、恢復本心的清淨之後,輪迴就消失了。
有定性的阿羅漢跟緣覺眾,他們要什麼時候才發心向大?這就要看他的因緣,要看他過去世累積的善緣。
所謂的「功德」,是見證佛性之後生起,你才會受用得到,否則都只是善緣,都只是福德、福報而已。你做了各種的布施、持戒、忍辱,因這些所得的,都只是福德、福報而已,你還是不能解脫!
但是,有福報的人,比較有機會接近善知識,只要你有生起意念:「我有這麼多福報,還不如親近一個善知識。」也許這一生,也許來生,你就會有機會親近善知識,那個福報比什麼都大!
我在出家之後曾發過願,願把所有的福報都轉成「時間」。因為現代人的時間都不夠用,尤其是全職上班族,很難有修行的時間。
只有一種人除外,不管你是上座、下座,都如同在修法中那樣完全檢視自己的念頭,完全是在觀修自己清淨的佛性;不管你是走在路上,或者跟人家討論事情,或是你遇到了討厭的人,你都還是清淨光明的念頭。如果你都做得到,雖然你不是出家人,那也算是全職的修行人了。
福報雖然不能解脫,但是福報會幫助我們解脫,因為它是「助緣」!我們需要的是—「有善知識告訴我們勝義是什麼」、「告訴我們走向第一義諦這條路」。
為什麼我們說師尊是「灌頂賜悉地」?因為對我們這些弟子來講,祂只是指引一條路,讓我們知道未來的成就在那個地方。否則,我們永遠不知道真理是什麼?也不會知道原來有限的生命(色身)是可以成就無限的生命(成佛)。
重點在於會不會「有人指引你這一條路」,如果有,那就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不然我們就還是愚昧的凡夫。
所以,像這種「有定性」,的人,他要多久才會懂?真沒有人曉得!但是,他只要願意把福報轉成修行所需要的東西,不是那些世俗上的金錢、帥哥、美女,而是轉成成佛的助緣,那有多好啊!而我認為,現代人要成佛的助緣,我真的覺得是「時間」。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