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耶上師—講《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文接二九○期)
「以大悲決定」,這個大悲是恆常的、不變的,不是時有時無、會因對象而變的一般慈悲心。什麼心是恆常、不變的?就是你的「勝義菩提心」和最終的「真如光明佛性」;你就是因為有這個「東西」,所以才會願意一直做這個事情;佛菩薩也就是因為祂們有這想法,所以才會不斷的一直為我們愚痴眾生做事。
講更實際的例子,密教行者要跟護法結盟約,請問,你到底給了你的護法什麼好處?祂為什麼要來保護你?請問,你們到底給了師尊什麼好處?師尊願意把成佛的道理、口訣心要告訴大家?就是因為這個「大悲心」決定了他日後的身、口、意,因為這個大悲決定一切。
我們跳到後面看這一段:「如大毘盧遮那經云。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你看!這裡又再談一次「大悲」。因為我們大家都有共同的佛性,所以,從佛性中我們可以知道大悲是什麼。
佛性的特質很多很多,大悲是特質之一,大慈也是特質之一。有人是這樣分的:慈是「給予」,悲是「拔除痛苦」;但我覺得都一樣,意思就是慈悲。「大悲為根」就是立足在大悲心之上,也就是「以大悲決定」。
什麼是「方便為究竟」?簡單地講,所有你現在看到的都不是究竟。這是什麼意思?這個就沒辦法講了。師尊也講過了,如果要師尊從第一義諦來講的話,他沒有書可寫!因為是沒辦法寫出來、沒辦法說出來的。
「方便為究竟」的意思是—沒辦法告訴你究竟,只能告訴你方便,讓你從「方便」裡面去悟到「究竟」是什麼。等你悟了之後,你就會知道,原來這些東西都是方便。所有的東西都是方便,從佛陀到師尊,這兩千五百多年來,祂們都很慈悲,把悟到究竟的過程和方便,統統留給我們看。
回到前面,你在「以大悲決定」之後,當然就不要再當凡夫、外道,不要再當二乘了!通常,凡夫、外道、二乘是沒有機會修密法的,只有菩薩有機會修密法,因為修密是大乘,密也是菩薩行,那是菩薩修行的法門之一,只是你的機緣是不是成熟到有佛或深地菩薩願意告訴你這個道理;或者是說這些佛菩薩都很願意講,是我們這些聽法的人,能不能更精進、更進一步,去領受這個教法。問題不在他們,是我們行者自己不夠好!所以我常講,沒有什麼冤親債主,自己就是最大的冤親債主,我們往往是被自己的意念所害,這才是問題所在。
因為我們有這個大悲心,就永遠決定我們不會成為外道或二乘,我們會成為菩薩。菩薩要成就不是會礙於「所習法散,致有次第」嗎?不會!你要去做接下來所說的「復修瑜伽勝上法」,這就是修密了!
真言行人要做的功課就是「復修瑜伽勝上法」,因為「勝上法」是相應的。跟誰相應?在外法上,是跟金剛心、根本上師、本尊、佛菩薩相應;超越了外法之後,是跟你的佛性相應。
明心也只是過程,明心的目的是在見證佛性,而見證佛性的目的是在堅固你的佛性。為什麼要堅固佛性?佛性不就是一直都在嗎?沒錯!因為我們的智慧還是忽明忽暗,所以要堅固這個智慧,進而堅固你的佛性;當人家打你一巴掌的時候,你的心不動,因為你的佛性堅固。
「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此時,你就能由凡入佛位,而且也可以超越十地菩薩的境界,你就會成佛了!
「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這個叫中觀正見。我前面說過,「見證佛性」也只是過程,你能不能成佛跟「瑜伽勝上法」沒有關係,那都是過程,所謂過程就是可以「捨掉、忘掉」的,因為接下來的東西更難修,那個叫做「深知一切法無自性」。
到了這個階段,都還是你自己修自己。在這後面還有一個階段:「又准華嚴經云。從初地乃至十地。於地地中。皆以大悲為主。」又講回「大悲」,這就是你已經見道、已經見證佛性了,你再回頭修行,最後成佛了,成佛之後呢?還是以大悲為主,也就是要開始度眾生。
成佛之後的度眾生,是完全不同的度法。成佛之前,是看到這麼多眾生很痛苦,所以要度眾生;成佛之後,是因為沒有眾生可度,所以才要度眾生,心態是完全不同的!
我知道的也只是這樣而已,畢竟我還沒有成佛;至於在這個階段以後要怎麼做,我們只要看師尊就好。祖師在這裡講得很清楚:「佛心者。大慈悲是。」還是以「大悲」為主。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