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蓮耶上師
(文接三二二期)
准毘盧遮那經疏釋阿字。具有五義。一者阿字(短聲)是菩提心。二阿字(引聲)是菩提行。三暗字(長聲)是證菩提義。四惡字(短聲)是般涅槃義。五惡字(引聲)是具足方便智義。又將阿字。配解法華經中開示悟入四字也。開佛知見。雙開菩提涅槃如初阿字。是菩提心義也。示字者。示佛知見。如第二阿字。是菩提行義也。悟字者。悟佛知見。如第三暗字。是證菩提義也。入字者。入佛知見。如第四惡字。是般涅槃義。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惡字。是方便善巧智圓滿義也。
從這裡開始講「阿()」字觀。一般來講,「阿」字跟「吽」字的觀修法是一樣的,也是從心輪開始修起;另外還有「半阿」字和「短阿」字的修法,那是在修拙火升起的時候要用的方法。這裡所談的是心輪的「阿」字觀修法。
修「阿」字觀時,「阿」字的唸法有五種,這五種「阿」字的唸法分別代表五種意義:
第一個「阿」字的唸法,在括弧裡面有註明「短聲」,這個「阿」字發音很短,發音要輕一點,有短暫、停頓的感覺,這是代表「菩提心」。
第二個「阿」字是「引聲」,「引聲」就是稍微拉長一點的發音,就是唸「阿…」,比短聲的「阿」字稍微拉長一點。這是代表「菩提行」。
第三個「阿」字,論裡面寫「暗」字,括弧裡面註明「長聲」,是「證菩提義」;可是,我也看過另一種版本是寫「短聲證菩提意」。後來,我終於找到證據,應該是「短聲」,所以,這第三個字的發音就真的很像「暗」字的發音,發音的時候,嘴巴要立刻合起來。這是代表「證菩提」。
第四個「阿」字,這個就是我們常在唸「阿彌陀佛」的「ㄜ」字,上面寫「惡字(短聲)」,發音是很接近「惡」,其實比較接近「ㄜ」。這是代表「般涅槃」。
第五個「阿」字,論裡面寫「惡字(引聲)」,跟前面講的一樣,「引聲」就是稍微拉長一點的發音,所以這裡的發音就是唸「ㄜ…」,把「ㄜ」稍微拉長一點。這是「具足方便智」。
單一個「阿」字,就有那麼多含義!其實,在修「阿」字觀的時候,我很少會把「阿」唸出來。我會在心裡面觀那個字、發那個音,也就是用「金剛誦」的方式。
就像有人問我關於修「破瓦法」的時候、修「無漏法」的時候,是不是也要把「吽」字唸出來?我說:「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因為發出聲音,表示你還是有氣會漏!其實,是可以不要發出聲音的。
你吸了一口寶瓶氣,結「握固印」,然後在心裡面默唸:「吽…………。」通常並不是真的把聲音發出來,把聲音發出來,氣就會漏掉。
你要看自己修持的狀況而定,剛開始的時候是要發出聲音,修個三遍、五遍、七遍之後,你就轉為不出聲音,就用「金剛誦」的方式把發音拉長。所以,我常講「金剛念誦法」是很基本、很重要的!因為日後都會用到這種功夫。
從菩提心、菩提行到證菩提義,這個「證菩提意」就真的是你實修出來的功夫!再來才會「般涅槃」,再來才會「具足方便智」。單是「阿」字的觀修,就有這好幾個層次。
「又將阿字。配解法華經中開示悟入四字也。」意思就是把「阿」字搭配【法華經】所講的「開、示、悟、入」。「開」就是「開佛知見」,「示」就是「示佛知見」,「悟」就是「悟佛知見」,「入」就是「入佛知見」。
「開、示、悟、入」有四個字,但「阿」字有五種唸法,那要如何配解?
我們看「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惡字。是方便善巧智圓滿義也」這一段,再看前面講的「五惡字(引聲)是具足方便智義」;這個「方便善巧智」竟然是「圓滿義」!太奇怪了?怎麼「方便善巧」是「圓滿義」呢?
請注意,這是《大毗盧遮那經疏》講的喔!《大毗盧遮那經疏》是原始的經典,我們可以在這前面一段的開頭看到「如大毘盧遮那經云。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
也就是說,菩提種性、菩提心,是每個人都有的,大家都一樣。可是,你要怎麼讓大家知道?所以,要「從真起用」,那一定是「大悲」,而以「大悲」所生出來的「用」,都叫做「方便」。所以,真正的智慧一定要要靠「方便」、「慈悲」,才能被實現。
一般眾生很難懂得智慧法門,所能接受的都是慈悲法門;所以,當你告訴人家:「蓮生活佛有大智慧!」和「蓮生活佛很慈悲,祂有求必應啊!」這兩種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個世間,大家都是要能直接實踐、實現的,要讓人家看得到,人家才會懂、才能接受。你不能只是告訴人家你有多大的智慧,你必須要用各種方式去喚醒大家,而你喚醒人家的方法,統統都要靠「方便」和「慈悲」。
「方便為究竟」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所有能修的、能說的語言、文字,都是方便!如果沒有這些方便?怎麼讓大家達到究竟?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所有的「究竟」都需要靠「方便」來指引。
— 待 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