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院上師開示於〈六度堂〉
整理/陳文明
這是第二次到〈六度堂〉來跟大家結緣,可以到分堂來作法會,跟大家交流,是很快樂的事情,這都是緣分。不敢說我是要說什麼法,就是把師尊的東西,以及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拿出來跟大家討論討論,分享一下。
師尊把這個地方取名叫〈六度堂〉,相信六度的意思大家都理解,行菩薩道,要六度波羅蜜,藉由修六度,行者可以達到自度、度他,對佛法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般來說,小乘的修行,是比較屬於個人的解脫,就是行者對於人世間各種酸甜苦辣的煩惱,體會得很深,對這世間產生一種比較灰色的思想,覺得這世界沒什麼意義。因為你經歷過很多煩惱,比方喪夫之痛,或是金錢的大損失,或是被人欺騙感情,當然,可能不只一次,可能滿多次的,所以慢慢覺得這個世界沒什麼意思。或者你的親朋中,有人經歷過很厲害的痛苦、生病,讓你突然有一點了悟,覺得這個世間實在是不能長住,你希望透過修行,從這些事情裡面跳出來,超越三界,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你這一切的修行,都是在為自己著想,希望自己以後不會再有病苦,或者希望以後跟師尊一樣,元神可以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看到很漂亮、很美麗的景色,世界很平和,你就不想回來。這就是小乘的修行,它是講苦集滅道,看十二因緣,了悟到生死無常,所以你想從這世界脫離。在這方面你想要理解,已經很不容易了,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在這個世間營營求生,沒有時間想這些。
修大乘,那就更難了。大乘的意思是說,你今天一切的業障煩惱,都是因為跟眾生之間交感而產生的。你為什麼會產生「業」這種東西?業、業障、業力,其實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跟行為,也就是你對人跟人之間的相處產生了某一種執著。是什麼執著呢?根本的講法,就叫「自他分別」。
這杯水是我的,就不是你的;這杯水是你的,就不是我的;這個兒子是我的,就不是你的兒子;這個媽媽是我的,就不會是你的媽媽。這是一種很深刻的,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過生活的方式,修大乘就是要你看破這些。
所以講到六度的時候,很不容易。今天你要照顧你的兒子,如果也有別人的小孩需要照顧時,你可能不會花一分心在上面。六度比較基本的觀念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的小孩就是我的小孩,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在照顧的時候,要一體看成平等的,你怎樣照顧你的父母,就要怎樣去對待別人的父母;你怎麼對待你的小孩,就要平等地去對待別人的小孩。所以,修大乘是不是比修小乘更難?大乘的意思是,你今天面對世間這一切的時候,首先就要有一種平等的觀念來對待。
這地方講的是,你今天修解脫道不用躲到森林或者山洞裡去修,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就好了。怎麼修呢?就把這種觀念應用上去,每當你對別人稍微有點生氣或者不滿的時候,就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如果我處在他的位置,為什麼會這樣做、這麼想呢?」你就理解了,這就是一種智慧,那你對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就可以有比較寬容的態度。
第二,你要這樣想:「也許過去世他可能是我的父母,或者是夫妻,或者朋友。」如果用這種想法來看,既然前世大家的關係這麼深,這輩子就算你做出了一些對不起我的事情,沒關係,算了吧!這就是大乘的想法,很難做到,不過如果可以做到的話,你就沒什麼煩惱了。
想一想,你兒子或你女兒從你荷包裡拿了一點錢出去花,你會氣得想把他殺掉嗎?你會把他送到警察局去嗎?你肯定不會,因為他是你兒子、你女兒嘛!那退而廣之吧!如果有人偷了你一點錢、一點東西,你如果要作菩薩的話,就不要報復,因為你要把他看成是你的親友,你要設身處地為他想一想:「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用你的智慧去判斷他做的這些事情,當你很深入的判斷時,你覺得他是很需要這種東西而做的,那你就可以原諒他了。
但如果他是累犯,死不悔改,犯而再犯,你就要抱持著教訓小孩子的方式,小孩子也要打屁股的!所以你在面對世間這一切事情時,你要修布施,你本身又不能生氣,要修持戒。你教而再教,你希望他好,他用各種不好的態度對你的時候,你又要忍耐。你希望他好,你一直反覆不斷在教,這不是精進嗎?他惹得你很生氣的時候,你要修定力,要如如不動。你要真的理解他在想什麼時,你就要修智慧,你沒有智慧,怎能知道他在想什麼呢?你能理解他在想什麼時,你就好對治。
修菩薩六度,不好修,非常難修。你如果把自己看成菩薩的話,那在「六度」這個地方來講,就是你成佛的要訣了。當然,你在做這一切的時候,很不容易,但因為你在修密宗,沒有關係,當你心神憔悴、體力透支的時候,你就持咒。唸咒可以得到師尊、佛菩薩、護法的加持力,讓你的能量好像喝了保力達B一樣,又補充回來,你就不會覺得這一切好像沒什麼意思。
你在不斷做利生工作的時候,有時候會很累,生理上累還沒什麼,心理上的累最累。就好像你在教兒子,叫他好好念書,他就是不念,天天跑出去跟不好的小孩混在一起;叫他回來不可以這樣子,過一陣子,他又跑出去。好啦!再抓回來痛打一頓,乖一下子,又跑出去了,這時你會有一種心力交瘁的感覺。
行菩薩道不容易,所以你要有資糧。資糧是什麼?就是不斷補充你行菩薩道的精神跟體力。你今天做護摩、大供養,就是補充你的精神跟體力,讓你再度升起信心,勇於去做,不怕各種變化、反覆、挫折。久而久之,對於很多事情的認知都很深的時候,你的智慧就產生出來,你對這個世間的看法才會真正不同。以後在面對同樣的挑戰時,你修的叫「當下解脫」,別人在這樣對我的時候,我馬上心裡面就不起作用,而不是說我現在心裡不跟你起作用,晚上回到家的時候,卻還氣呼呼的,然後開始修「懺悔法」,把這些情緒平復掉。
菩薩道不是這樣的,菩薩道要修忍辱,在他對你非常不客氣的當下,你馬上停止心裡面一切意念的運作,不跟他起作用,那就看你做得到做不到了。你如果做得到,晚上回家問心無愧,就不用修什麼「懺悔法」了。要修「懺悔法」,一定是你在面對這些人跟事的時候,起了貪瞋癡,一起了貪瞋癡,你就身口意漏。身體,你可能想痛打他一頓;嘴巴,講出來的話都是惡口、不客氣的話;想的,都是要怎麼去整他。那不就是身口意都漏嗎?
你好不容易每天修「上師相應法」,或者「四加行」,或者在壇城前面作供養,這些功德,因為一念瞋生,會怎樣呢?你有做功德是沒錯,但是因為你現在生了一個氣,那就得先把這個生氣的業跨過去,接下來後面才給你好的。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
大家都拜過「梁皇寶懺」。梁武帝是個非常信佛,非常虔誠的人。他建廟幾百所,供養和尚幾十萬,自己本身又非常喜歡唸經、修法、唸佛、供養高僧大德。他是個菩薩皇帝,很不容易,今天作總統的如果能做到這個樣子,根本是難以想像的。
在他身邊的皇后、妃子,因為皇帝信佛,你敢不信嗎?他在拜懺的時候,作皇后、妃子的,敢不拜嗎?他做善事的時候,你敢不做嗎?就是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所以他的皇后跟著他這麼長的時間,也做了很多外相功德,福分很大。
但這個皇后脾氣不太好,有時候對宮女態度不佳,稍微有點犯錯,她就罵、或打。有一天她生病,到後來沒辦法,要往生了,依照她的果報,她這一世做了那麼多好的佛事,應該要生天的。
結果就在她快走的那一剎那,有一個宮女要端茶給她喝,不小心滑了一下,碰的一聲打翻在地上,皇后火大說:「你在幹什麼啊!」就在生氣的一剎那,她往生,壽命結束。
因為她的瞋念一生出來,要先受這一報,所以她變成一條大蟒蛇,很大的一條蟒蛇;身體大,象徵她的福分大,但蛇代表的是瞋念。沒辦法,她要先受這一報,受了大蟒蛇這一報要活多久?不知道,可能活很久。
於是她就跟梁武帝示現:「你要幫我做一些功德,要幫我懺悔,在我懺罪之後,才能依照我以前做的福分往生天上。」所以梁武帝請寶誌禪師和諸大高僧寫出一本「梁皇寶懺」,為郗氏作主懺者,大家拜懺,希望將她的罪消掉。在拜完懺後,她馬上就化現天人的模樣,往生上天了。
平常行者修這麼多法,唸這麼多經,持這麼多咒,為的主要是將自己本身內在的心念作調整,調整成什麼?善念,調整成平和的念頭,調整成不要去做不利他人的事情。因為這樣,哪天你要走的時候,就走得很順暢,不會有各種業障來牽纏。
所以六度的意思,就是希望用這種很好的方式,在你對面很多不好的事情時,你可以忍過去,或者把它看成虛幻,你內心就不會起作用,要不然人生不好過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