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36 酗酒與酒癮 文/蓮接(朱鍾勛 醫師)
- 詳細內容
- 分類:西醫 整理提供/蓮接(朱鍾勛 醫師)
文/蓮接(朱鍾勛 醫師)
吳姓男子失業後,幾乎天天過量喝酒,甚至酗酒,天天喝醉,染上酒癮、酒駕不知多少次了、帶兒子到酒友家,醉到忘了帶兒子回家。吳的十歲兒子作證:「有一次爸爸煮稀飯,邊煮邊喝,還在稀飯裡加酒。」,「爸爸還會打媽媽,我們也被罰……。」酒後家暴,其妻子訴請離婚,法官判離,還把子女監護權判給妻子。
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葡萄美酒夜光杯,酒癮痛苦知多少。酒卻又可以讓他暫時解除這些感覺,但是卻也使他們喝得更多。有人在情緒低落及精力不足時,靠酒精來令自己好過一點,但這只是短暫的,代之而來的是難以戒除的酗酒習慣。
當豪飲變成習慣,更可能會帶來各種家庭問題、伴侶間的衝突及工作表現退步。酗酒者往往會變得較敏感,常常會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或排擠。心不在焉、性功能障礙及身體健康日差,導致更加失去自信。還有一些生理上的變化,如肝臟功能不好,而且不喝酒時,手會發抖,或出現精神症狀等等。
酗酒者的定義:酒精濫用的方式已達到干擾個人社交或職業行為的人。
過量飲用酒精是「退行性現象」,或可說是個人有自卑與不安全感,想藉喝酒來逃避責任或壯膽。酒精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物質,當血中酒精濃度達到某一程度時,行為效果便顯現,包括警覺性降低、快樂感、放鬆壓抑與判斷遲緩、動作不協調等。此外,酒精會造成幻覺,喝酒可能會導致不必要的風險,如「酒後駕車」等危險行為。
酗酒治療主要是解除酒精中毒,目標在於使個人免於酒精成癮,協助個人尋找停止或減少飲酒的方式。「戒斷治療」以後,如何幫助其持續戒酒不再喝飲,是最主要的復健治療工作;清楚認識酒不是「忘情水」,而是「枉死水」,用毅力克服,努力做到不再酗酒,自然有健康的希望,否則會變成嚴重酒癮。
根據統計,台灣都市中,十八歲以上的人口在過去一年當中,每一千個人就有六、七個人成為酒癮患者。目前酒精濫用的人口比率超過百分之十,達到心理或生理依賴程度者,已經高達百分之二十以上,比起歐美等先進國家發生頻度還有過之。
一般所謂的酒癮通常分為「酒精濫用」與「酒精依賴」兩大類。「酒精濫用」意味著反覆飲酒,以致影響原來的生活功能,或是造成身體傷害仍持續使用。把飲酒看成比任何其他事都重要,必須喝酒才感到舒服(心理依賴),或必須增加酒精攝取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耐受性),就達到「酒精依賴」的程度,一旦停止喝酒就會產生自主神經過度亢奮,手部顫抖、失眠、噁心、幻覺、焦慮、譫妄,甚至癲癇的發作,產生「酒精戒斷症候群」。
許多原本有失眠、憂鬱困擾的人,常會誤認為喝酒可以幫助睡眠、緩解情緒,久而久之卻造成酒精成癮。加上長時間飲酒會使得大腦功能受損,影響情緒控制,進而影響工作、家庭與人際關係,當事人更可能出現衝動暴力、沮喪自責,家暴的案情也就更層出不窮。
為什麼會成「癮」?
一、遺傳:有些家族的成員都很會喝酒,和遺傳體質的酒精接受度有關。
二、人格傾向:有些人因為性格因素,特別無法承受壓力,喜歡藉酒來疏解壓力。
三、家庭因素:例如夫妻感情不睦,或兄弟姊妹、親人間的互動關係不良。
四、文化因素:例如原住民,因為文化因素幾乎從小就養成喝酒的習慣。
我到底有沒有酒癮?以下四個問題中若有一題以上答案為「是」,就可能已經有酒癮了,請盡快找精神科醫師評估與處理。
一、覺得酒量愈來愈好,必須愈喝愈多才會有所感覺。
二、如果一段時間不喝酒,就會無法工作和生活。
三、當家人已經抱怨你的喝酒行為。
四、自己覺得已經造成身體的不舒服,或也認為應該戒酒了。
受到遺傳、社會心理、環境多方面影響,會很想喝酒,一旦開始第一口酒便會一直想喝下去,也很難減量。對酒精產生「耐受性」—要增加喝酒量來達到以前喝酒的效果;對酒精產生「依賴性」—長期過量飲酒後,一旦停止或減少喝酒,會出現「戒斷症狀」,即使喝酒行為已經出現家庭破壞、健康惡化,或違反法律的問題,仍然繼續飲酒。
長期飲酒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不亞於糖尿病,同樣可能造成許多器官的病變,酒癮患者較一般人減少十年以上之平均壽命,六十種以上的身體疾病及傷亡事件與飲酒相關。
酒癮可以由精神科醫師提供藥物減少「戒斷不適」,協助患者停止喝酒,之後以心理治療,重建生活。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戰勝這號敵人(酒癮),千萬別未戰先敗。
酒癮的治療階段: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動機晤談∕短期諮商)→治療酒精戒斷症狀→復健(認知行為治療)→復發預防。
酒癮如同氣喘、高血壓,是屬於慢性病,需要長期抗戰。若懷疑自己或家人有酒癮相關問題,請盡早尋求各醫療機構「精神科」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