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21 周邊動脈阻塞 提供/蓮接(朱鍾勛 醫師)
- 詳細內容
- 分類:西醫 整理提供/蓮接(朱鍾勛 醫師)
提供/蓮接(朱鍾勛 醫師)
案例故事:王媽媽本來就喜歡在假日去溪頭爬山,但最近有幾次她在走了一段路之後,左腳突然感到下肢麻木、無力,待休息片刻後,又能繼續往前走,沒想到走沒多久,症狀再度出現。同行的女兒認為不對勁,帶媽媽求診,醫師診斷是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的間歇性跛行。
隨著飲食的西化,速食普及,生活緊張忙碌,飲食多為高油脂、高糖、高熱量,造成糖尿病人口比例逐漸增加,此等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將導致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病患肢體缺血而產生間歇性跛行,缺血性疼痛甚而肢體缺血性壞死的病例也隨之增加。
近年來,一些以往較少見的老人疾病逐一浮現,成為現代社會中日益重要的健康課題。現代人由於營養過剩,缺乏運動,含糖飲料盛行以及吸煙人口的增加,使得各種因為動脈血管硬化而衍生的健康問題也漸漸多了起來。「腳中風」即是周邊動脈阻塞造成的,而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大部分起因於動脈硬化。
病人的臨床症狀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往往患肢會有發冷、蒼白及輕微的麻木感。
第二期:腿部肌肉因走路或運動而引起短暫性的缺血、缺氧,出現間歇性跛行,包括走路無力、痠痛,可因休息而緩解,但症狀會反覆出現。
第三期:患者連靜止休息也會持續感覺疼痛,而且症狀加劇。
第四期:末端缺血更為厲害,即使短距離的行走也可能出現腳痛,傷口癒合不良,到最後會因組織壞死而需截肢。
治療
「內科治療」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危險因子」的減少。施以合適的藥物治療,如服用阿斯匹靈、治療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壓等症狀,以及嚴格禁煙,並要注意足部的照護(糖尿病足部護理),避免傷口的產生。此外,也要做適度的運動(每日步行運動最有效,可增加側枝循環的生成,逐漸降低症狀)。
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進展為間歇性跛行、休息性疼痛或傷口癒合不良等嚴重組織缺血的症狀時,就應該考慮接受「氣球擴張術」(PTA)或「動脈繞道手術」(bypass surgery)的治療。
通常下肢動脈阻塞的病人,有很高的機率會合併心肌梗塞、腦中風或腎病變的可能性。因此,如果已出現疑似周邊動脈阻塞的症狀,都應該進行整個循環系統的檢查,包括血管超音波、血管攝影及電腦斷層掃描。
至於周邊動脈阻塞的治療,在症狀初期可採用擴張血管或施以避免血栓的藥物。老菸槍要禁菸,而且千萬別因下肢疼痛而放棄運動!因為如果有規律的運動,一方面可以改善血管內皮細胞擴張血管的功能,也可以改善骨骼肌的代謝及血液的黏稠度,甚至可增加側枝循環的生成,減少下肢局部缺血的問題。
由於心臟血管支架應用於治療冠狀動脈阻塞已有多年,許多民眾以為周邊動脈阻塞也是以植入支架為優先選擇,但兩者不可相提並論。一方面是因為下肢血管支架容易因運動、壓迫而發生扭轉,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植入支架一年內,血管再阻塞的機率約有10~15%,因此建議以「氣球導管」為優先考慮。(醫界有「塗藥氣球」,可防止血管內膜增生,但這項治療健保並不給付,自費約7~8萬元。)
至於選用血管支架、動脈繞道手術,則是針對氣球導管治療後仍出現血管阻塞,或要處理較大範圍(大於10~20公分以上)的血管阻塞;後者可能需取病患自體的大隱靜脈或以人工血管來建立新的血管通道,而老年人手術則會有較高風險。
運動叮嚀
規律步行訓練,每週至少三次。下肢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的患者,千萬別因疼痛而完全放棄運動,建議可經由規律的步行運動訓練,每次步行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3次以上,而且每次運動以接近最大程度的疼痛為止,如此持續6個月的訓練,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周邊動脈阻塞造成間歇性跛行
隨著飲食西化,罹患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的人口增加,加上老化、抽菸等因素,都會導致血管粥狀硬化,造成血管阻塞,例如發生在大腦動脈、頸動脈的阻塞,輕者會造成頭暈,重者則引發中風;如果發生在鎖骨下動脈的阻塞,則會出現上肢無力,量不到血壓;若在腎動脈狹窄,則會引起腎性高血壓與腎衰竭;若發生在四肢周邊動脈的阻塞,則是造成下肢無力、行走疼痛,也就是間歇性跛行。
換言之,動脈血管硬化是全身性的,在人體各個部位都有可能發生,輕者會造成日常生活不便與工作能力的喪失,重者甚至有致命之虞。
結論
針對下肢動脈缺血疾病高危險群的病人,應遵行以下的建議:
⑴ 積極改善危險因子,如避免接觸任何形式的尼古丁,維持皮膚衛生,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
⑵ 改善生活作息,如適度運動、避免受傷。
⑶ 持之以恆的治療,包況藥物,復健及生活作息,尤其是戒菸、運動及飲食控制,否則症狀就一定會持續惡化,而難逃截肢的命運。